受中美貿易戰拖累,北京霧霾或捲土重來,令短暫出現的藍天重回灰調。中國日前低調下調了北京、天津、河北等華北地區,今年秋冬季的排放污染物目標,且放寬了鋼鐵、建材等高排放工業的生產限制,容許延長生產時間。有分析指,中央此舉是為了紓緩貿易戰帶來的經濟增長放緩壓力,將控制空氣污染放到次要位置。
生態環境部聯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六省市,共同制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周四正式公布。當中提出下月一日至明年三月底的目標,為京津冀及周邊二十六個城巿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百分之三,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天數也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三。
方案並提出取消統一的停產限制,由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自行靈活制訂生產時間。各地的鋼鐵、建材、鑄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業實施的秋冬供暖期錯峰生產,將根據每月環境空氣質量的預測結果,適當縮短或延長時間,嚴禁「一刀切」。而對於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於同行的環保標杆企業,更可以不限產。
有關方案公布後,內地媒體分析指出,將限產的權利下放到地方政府,顯示環境部不再設定硬性指標,對限產鬆綁相當明顯。而方案提出的PM2.5約束目標從去年的百分之五降至今年的百分之三,以及容許各地因地制宜而決定錯峰生產時間,整體上雖不會改變藍天保衞戰的終極目標,但減污節奏上明顯放緩。
據悉,北京因周邊省份工業排放,曾導致常年籠罩霧霾天氣,難見藍天,當局近年陸續關閉部分污染企業及要求停產減產,令北京今年以來,持續出現藍天;不過當局強制華北地區煤改氣供暖項目,因供暖設施未配套,導致部分民眾去年冬天捱凍,一度引發輿論強烈批評。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