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特朗普時代以來,「退群」成為美國外交的關鍵詞。不少論者指出,美國正親手撕毀二戰以來一手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從這個角度分析,「退群」還不是最有「效率」的手段,留在「群」內「搞破壞」才是,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內的所作所為,正是最佳例子。
據報道,美國官員在世貿組織的一次會議上,拒絕再次委任一名上訴機構的法官。該機構原有七名法官,但早前已有三名法官離任,上述法官的任期將於下月三十日屆滿,須再次獲委任才可展開第二個任期。由於按世貿組織規定,上訴機構最少得有四名法官方可召開聽證會,若今次法官的任命難產,勢必令上訴機構陷入癱瘓。
美國人這種輸打贏要的心態,可謂路人皆見。今年三月,美國已拒絕重新任命另一名上訴法官,當時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中國及其他盟友加徵關稅,加上特朗普此前多番批評世貿組織過分偏袒發展中國家,有必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狂人對世貿組織處理爭端的機制尤其不滿,認為耗時過長,且結果往往對美國不利。
事實上,外界曾傳出特朗普有意帶領美國退出世貿組織,甚至曾被指說出「世貿是其他國家設計來摧毀美國」的狠話,之所以遲遲沒有動手,主要是顧慮到一旦退出,其他國家再無義務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則,可任意對美國徵收關稅;那些沒有跟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亦毋須再盡保護美國知識產權的義務。
明乎此,人們就不難理解特朗普是否「退群」的準則:像巴黎氣候協定一類偏向國家義務性質的協議,狂人說退就退,連眼睛也不會眨一下;至於像世貿一類有「義務」同時也有「權利」的組織,則要算算到底「自行其是」的收益大,還是讓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反美」的禍害大。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政府一項報告顯示,一九九五年至今,美國在世貿組織發起的貿易訴訟案中,勝訴率近百分之八十六,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山姆大叔老是嚷着世貿組織「不公平」,無非是增加談判籌碼的慣技,以求世貿組織進一步向美國利益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