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疫苗公信力 貪官奸商須嚴懲

震驚全國的黑心疫苗事件再有新進展,國務院調查組日前公布,指吉林長春長生生物出產的另一個批號「百白破疫苗」,亦被證實不合格,問題疫苗較原先公布的逾廿五萬支多出接近一倍,且流向山東安徽兩省,並指會嚴厲究責相關部門,同時安排補打疫苗。然而,調查仍然難以解除今次疫苗公信力的危機。

雖然有受害孩童的家長認為今次官方公布不合格疫苗數量,只是保守的數字,未能如實反映真實情況,但對於國務院的調查,應當還是有一定可信度。問題是,官方調查只是確認了今次涉及的問題疫苗,卻不能保證長生公司過往十餘年生產的疫苗沒有問題,顯然,不啟動大規模的篩查行動,依然難以消除民眾的恐慌。

關閉企業 清洗換人

儘管中央決定查處四十二名涉事官員,包括對分管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副省長金育輝予以免職,該省政協副主席李晉修責令辭職,擺出一查到底的姿態,但最令人擔心的是,這種問責能維持多久?會否經過一段時間後官員反而帶病提升?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藥品安全總監孫咸澤曾因毒奶粉事件被罰,後來卻步步高升,就是一例。

十多年來,內地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疫苗事件,○七年揭發有小童打疫苗致殘;一○年,山西揭發「貼標疫苗」事件,無資質人員給劣質疫苗貼標籤,並壟斷市場;一三年底,各地連續發生七宗新生兒在接受一民營企業乙肝疫苗注射後死亡的事件,事件最終被官方認定為不屬於疫苗質量問題;前年,山東揭發五億銷售劣質疫苗案,數百人涉案被判刑。

但令人記憶猶新的是,每次發生疫苗信任危機,當局總是靠控制輿論和維穩手段,化解危機;百姓總能得到官方類似答案:「失效疫苗並無毒。」已經追回、封存問題疫苗云云。所謂問責官員、懲處肇事者,很多時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相反,像長生生物這種一再造假、生產不合格疫苗的企業,卻愈做愈大。

其實,公眾對於國產疫苗質量的焦慮,本質還在於「壞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揭露,貪官奸商作惡的成本太低,民眾維權的成本太高。如果每一次疫苗風暴都換來不痛不癢的懲罰,那麼如何保證沒有下一次?

顯然,類似長春長生這種突破了道德底線的疫苗企業的存在,是對公眾安全和政府信任的最大危害,要落實中央提出的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就應該永久關閉涉事疫苗企業,對於藥品監督部門官員則必須全面清洗換人,只有這樣,才有望挽回公眾對國產疫苗以及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