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頒發文壇最高殊榮、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去年底捲入「#MeToo」性醜聞風暴,導致內部分裂,評審團隊七名院士離職。風波延燒至今,瑞典學院本周召開會議,並於周五(4日)罕有宣布今年不頒發文學獎,是自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令文壇盛事蒙上陰影。
瑞典學院開會討論後,認為評審團隊支離破碎,公眾對學院欠缺信心,因此決定今年不頒發文學獎,明年才一次過頒發二○一八和二○一九年度的文學獎。學院常任秘書奧爾森形容,此決定是對過往及未來的文學獎得主、諾貝爾基金會和大眾的尊重。他在聲明透露:「預料文學獎得主的遴選階段在數月後可回復正常,但在頒發下一屆文學獎前,學院需時補足人手和恢復公眾信心。」
聲明續指,學院成員同意在不牴觸學院宗旨和其獨特歷史的情況下,改進學院日常運作。學院已就改革展開全面工作,目標包括改革學院章程,主要是有關成員辭任的問題;學院也會收緊利益衝突的審查程序、更新對機密資料的管理、內部工作安排及對外溝通工作。
諾貝爾基金會發聲明支持學院決定,又指諾獎理應每年頒發,但若頒獎機構出現的問題甚大,令諾獎失去信譽,則應延後頒獎。聲明指,學院的危機已影響到諾獎,而延頒則顯示問題的嚴重性,相信此舉有助捍衞諾獎聲譽。基金會指,預期學院今後集中處理恢復學院信譽一事,並會定期向基金會報告改善措施。
學院贊助人、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回應指,延頒諾獎一事,反映學院打算正視問題、挽回信譽。部分院士亦支持學院決定,其中馬悅然受訪時指:「延頒確實是個好主意,我們正陷入危機,需要時間重建(信心)。」
事件緣於瑞典學院女院士兼作家福斯滕松的丈夫阿爾諾,被指性侵十八名女子及多次洩露得獎名單,惟院方決定不將福斯滕松解職,引起內部不滿,令原本由十八名院士組成的文學獎評審團隊,只餘下十人留任,不夠法定人數十二人。不過,由於院士屬終身制,即使辭職也只代表該院士不再出席會議,國王古斯塔夫早前便曾建議學院修改規定。
2017年11月 瑞典傳媒揭發,18名女子指控曾遭瑞典學院院士福斯滕松丈夫、知名攝影師阿爾諾性侵或性騷擾,阿爾諾一概否認,學院隨即與其劃清界線。
2018年4月6日 學院內部投票否決解除福斯滕松職務,3名院士奧斯特格倫、埃斯普馬克及恩隆德為表不滿,辭職抗議。
4月12日 福斯滕松辭任院士,被指包庇她的學院常任秘書兼發言人達尼烏斯同日辭職。
4月底 再有多名院士拒絕繼續履行職務,辭職院士增至7人。
5月4日 瑞典學院宣布,停頒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