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恐氾濫 華金融藏暗湧

內地電子支付應用層面廣泛,包括公共交通工具、食肆、報亭,甚至連行乞者都會用上電子支付,電子交易金額遙遙領先美國近八十倍。但有外國傳媒引述金融專家指出,無現金支付所衍生的風險受到輕視,一旦交易平台管理方出現資金問題,可能衝擊內地銀行體系。

內地電子支付已成大勢所趨,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八月中的數據,中國目前有七億五千一百萬名網民,其中九成六使用手機上網,使用移動支付消費的人亦已達五億。

八成顧客手機結帳

另有外媒報道引述市場調查結果,指去年中國電子支付市場交易金額達九萬億美元(約七十萬二千億港元),反觀美國市場僅得一千一百二十億美元(約八千七百三十六億港元),前者交易金額超越後者八十倍。雖然美國主導訊息技術市場,惟在電子支付領域,中國仍遙遙領先。

有北京報亭檔主指,自從使用電子支付進行交易後便生意興隆,不但結帳速度加快,還免於假幣和欺詐困擾,超過八成顧客都用手機結帳。而且相關支付系統並無收取交易附加費,每收一千元(人民幣‧下同)才只須交一元服務費。

雖然電子支付十分便捷,但有歐洲銀行界人士指出,目前公眾未考慮無現金支付帶來的影響。報道舉例北京早前有女子在某餐館點餐,該店卻只接受電子支付,由於事主堅持使用現金結帳,店員最後「妥協」但聲言不會找贖,令到事主憤而離店。此外,有「乞丐」更表明可通過手機施捨,令非法行乞「數碼化」,警方更難人贓並獲。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家朱寧則指出,網路支付平台不收取附加費,意味平台管理方必須不斷將流入的資金,投資到高回報的高風險領域,一旦投資失敗、出現用戶擠提,銀行系統將面臨系統風險。據了解,中國人民銀行為控制上述風險,目前正在支付平台和銀行系統間建立清算平台,該清算平台將於明年六月底啟用。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