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書包計劃恐變歧視

由於聽障兒童不能準確感知從遠處開來汽車的速度和距離,有官方背景的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去年發起「橙色書包」公益計劃,為適齡聽障兒童捐贈帶有特殊標識的橙色書包。此舉卻掀起標籤化及歧視爭議,基金會直指在「目前交通環境」下,更希望公眾關注聽障童面臨的安全威脅,惟專家普遍持反對意見,強調所有兒童都會受到交通安全威脅。

該個由國家衞計委主管的基金會,在公益計劃介紹中表示,橙色書包是為聽障兒童提供交通安全的「護身符」,更是一種文化關愛,而書包內包含美術套裝、學習用具。

基金會指橙色書包去年已「走進」北京、上海、天津、安徽、湖南、廣東等十九個省、四個直轄市和一個自治區,並送給全國一萬名兒童。

憂標籤化助長拐賣侵犯

有輿論認為,橙色書包會讓聽障兒童被標籤化,受到區別對待,從而造成心理負擔;而且會暴露聽障兒童的缺陷,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將增加兒童受侵犯、拐賣等可能。

兒童權益保護專家傅艷指出,「兒童友好」的觀念不應只存於殘疾兒童群體,幼齡兒童對聲音和方位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完善,「所有的兒童都該被關愛禮讓」。專家吳玉芹亦指,特殊兒童非常渴望被當做正常人對待,政府和社會應提供多種渠道讓大眾了解殘疾兒童的特殊性,從而理解他們的情緒,掌握與之相處的方式。

「無視才是最大的歧視」

基金會秘書長助理葉飛則回應指,去除「特殊化」的前提,是公眾能夠正視聽障群體的特殊;對於聽障兒童來說,即使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對聲音和速度的感知還是有可能異於常人,且在「目前交通環境」下,應盡可能號召公眾關注聽障兒童的客觀需求,「無視才是最大的歧視」。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