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嘗失利 中國航天響警鐘

搭載「實踐18號」衞星的中國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失敗,給一路順風順水的中國航天事業敲響警鐘,這也意味着中國在大國崛起的征途中不可能一片坦途,如何戒驕戒躁、亡羊補牢將是中國航天人的新挑戰。

長征五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複雜、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具備近地軌道二十五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十四噸的運載能力,是中國航天發展升級換代的標誌性火箭。原本今次發射意味着長征五號研製圓滿收官,進入應用階段,也為下半年探月三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做演練。現在看來,中國航天發展的時間表將要改寫。

作為一款引入大量新科技的火箭,始終存在各種風險,長征五號從研製之初就經歷各種失敗,曾經發生強烈爆炸,幾秒鐘就把引擎燒成一堆廢鐵。去年首飛時更是驚險異常,助推器和氫氧引擎曾發生故障,致發射時間延遲三個小時。

吸取教訓 找出病根

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對待失敗。中國目前用得最多的長征三號火箭,在開始時也曾發生恐怖的發射失敗,造成巨大損失,但隨後中國航天專家知恥而後勇,通過艱苦細緻的工作,一一排除問題與隱患,終於使長征三號成為全球發射成功率最高的火箭。所以,對長征五號今次的失利,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徹底否定,而是本着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地分析原因,找出病根,以利再戰。

事實上,各國發展航天事業的過程也是險象環生。南韓發射運載火箭多次失敗,俄羅斯更是接連發生星箭爆炸慘劇,而航天強國美國亦不時發生失敗的案例,當年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的一幕,讓世人記憶猶新。但這些失敗並沒有讓這些國家停下太空征程的腳步,反而持之不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航天事業這幾年發展迅猛,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傳媒不吝溢美之詞,國民以航天為榮,航天系的官員更在政壇不斷獲提拔,廣東省長馬興瑞、浙江省長袁家軍、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等都曾是航天少帥老兵。正是過往太多的成功、太多的榮譽,使一些航天人飄飄然,甚至居功自傲,而這偏偏是航天事業最大的禍害。今次長征五號的失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與這種心態有關。

航天科技是大國利器,也是各國競爭激烈的領域。中國航天作為後起之秀,強勢崛起,與航天大國比翼齊飛,但「禍患常積於忽微」,任何一個小環節問題都可能釀成重大災難,甚至導致行業性崩潰。但願中國航天人能夠吸取今次失利教訓,哪裏跌倒哪裏爬起,讓中國火箭飛得更高更穩,為大國崛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