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峰會,是本年度中國主辦的最重要峰會。各國派不派人、派甚麼級別官員與會,取決於該國與中方關係以及這些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認可程度。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後,對外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貿易自由化等方面不斷發力;但與此同時暴露出一系列問題與隱患,再加上各國興起民粹主義、排外主義,對一帶一路戰略形成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之下,中方決定召開一帶一路峰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爭取獲得各國進一步支持,實現雙贏發展。
為此,中方從年初就開始部署,廣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導人與會,並搜集相關合作項目。外交部部長王毅早前宣布,有二十八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與會。但西方發達國家之中,除了意大利、西班牙,幾乎毫無例外地缺席,法、德、英等國領導人,以國內大選為由婉拒;至於周邊國家,日本、南韓、印度、新加坡都沒有派領導人與會。
這些缺席或婉拒參加者各懷心態,比如法、德、英等國,表面上是因為國內的大選,實際上他們卻不會缺席北約峰會,說明這些國家缺席一帶一路峰會並非因為內政,而是囿於對於中國的提防。在西方國家眼中,一帶一路峰會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是北京開始展現國際領導力的平台,如果他們到中國捧場,就意味着默認中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但又因為本國經濟下滑,希望得到中國投資,不願公開得罪北京,因此找個理由搪塞。
印度則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抱有高度警惕,認為中國這些「擴張性措施」將蠶食印度在南亞的勢力範圍,尤其是中國與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不僅穿越爭議中的喀什米爾地區,而且將極大地振興巴基斯坦經濟,對印度形成戰略威脅。而日本過去幾年一直是一帶一路戰略的破壞者,中方投資到哪裏,日本的破壞就跟隨到哪裏,安倍晉三不出席峰會也是情理之中。至於南韓,因為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與中方結下樑子,短期內雙邊關係難以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目前東盟十國中有八個國家派出了總統或總理級別的領導人與會,就連此前在一帶一路問題上空有承諾的緬甸也適時轉變了姿態,重啟擱置多年的中緬輸油管道,作為示好中國之舉。而隨着南海問題逐漸降溫,菲律賓和越南都暫時收斂了對華強硬的姿態,選擇合作,但新加坡還在糾結派誰出席一帶一路峰會。新加坡過往一直在中美之間搞平衡外交,對一帶一路充滿戒心,認為此舉將增強中方在東南亞的主導力,削弱新加坡的戰略地位。然而,以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又有多少議價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