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風吹散了華北大地毒霾,證明當前的中國治霾只能靠風吹這一真理,也再次見證了官式治霾的失敗。中國若要還國民藍天白雲,必須轉變思路,發動一場全民性的治霾運動。
中國對霧霾危害有一個認識過程,早在十幾年前,官方氣象台將此現象視作「罕見大霧」,當美國大使館不斷公布北京霧霾數值時,中國環保部還斥責為「不懷好意的破壞」,沒意識到霧霾問題關係到國民基本的呼吸權,關係到國計民生。直到習近平上台之後,重新確定「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環保國策,大力整治污染問題。
當局為此重整了環保部的權力架構,並提拔重用了一批少壯派官員,同時組建了高規格的中央環保督察組,中紀委、中組部官員參加,劍指治污不力的各級官員,期望以泰山壓頂之勢,在短期內對污染問題撥亂反正。但從華北今次的毒霾來看,這些看起來很強大的措施,根本沒有收到實效。
事實上,治霾屢屢失利,主要是當局對霧霾的成因一直諱疾忌醫,也不敢放手發動群眾,更不敢動用社會輿論監督。眾所周知,社會輿論是防止霧霾的第一道防線,良心科學家的堅持,勇敢記者的不懈追究,可以喚醒國人,但當局卻一味封殺輿論。當年一部直指霧霾成因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觸動全國人民神經,引起輿論譁然,但卻遭到當局毫不留情的封殺。
當局除了輿論管控之外,還出動一些幫閒文人給國人大灌迷魂湯,說甚麼「空中有霾,心中無霾」的迷藥,完全罔顧污染的嚴重性以及民生維艱的事實,以神一般的邏輯四處散布流毒,讓國人不僅身體遭受空氣毒霾的污染,精神上更被強姦。
霧霾問題並不是中國特色,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一段的痛苦,他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通過這一關,主要是利用了法治與民主兩大工具。這些國家對那些排污企業,不管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一視同仁,毫不留情,而那些受到傷害的民眾,也通過法律索賠,將那些涉事企業告到破產。但在中國,當局既要顧忌涉事企業背後龐大的政商關係,又擔心工人的生計,投鼠忌器,左右為難,結果犧牲的卻是億萬國民的健康。
其實,治理霧霾並不難,可以借鑑朱鎔基當年治理水土流失的政策。當時因為濫砍濫伐,西北西南地區迅速沙漠化,長江、黃河等幹流因飽含泥沙而水患嚴重,為了封山育林,朱鎔基下令將各地砍伐隊改為育林隊,不僅解決了森工人員就業,也解決了一直難以化解的沙漠化問題。同樣道理,當局可以將現在這些污染企業的員工,改造為監督治理污染的工人,既讓他們有飯吃,亦增添了治污的力量,豈不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