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油價定價權 中國善用疑兵計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國際油價的漲跌影響到切身利益。以往中國在油價博弈中幾無牌可打,如今戰略石油儲備則成為中國的王牌。

美國地理空間分析技術與軟件公司透過中國境內的衞星影像,識別和量化了原油儲罐,發現截至二○一四年底,中國各地有二千一百個商用和戰略石油儲罐,是之前行業數據報告的四倍多,可儲存九億桶石油。該公司最新估測顯示,截至今年五月,中國境內有約六億桶石油供應,當中還不包括地下儲量,該數字遠遠高於市場預計。

中國對戰略石油儲備長期密不外宣,從二○一四年開始才公布相關數據,但總體仍然是語焉不詳,虛虛實實,讓世界各國不知底細。事實上,中國石油儲備已成為決定油價的一個「變數」。正如標普道瓊斯指數的大宗商品和實體資產全球主管喬迪‧岡茨伯格所言:若石油輸出國組織凍結產量,試圖讓油價回升,中國可能會把油價拉下來,他們或許選擇不購買價位更高的石油,只使用戰略儲備甚或開始將其出口。

庫存龐大 舉足輕重

過去十幾年,影響國際油價的主要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美國。以沙特、委內瑞拉為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每次公布石油產量之後均影響國際油價走勢。而美國則主要透過公布石油儲備的增加或減少,對國際油價施加影響。國際油價一直缺少「中國因素」,使中國在波動的油價市場中吃盡苦頭,尤其是過去十幾年油價大幅攀升,中國石油進口每年都要付出不菲的代價。如今中國擁有龐大的石油戰略庫存,今後也可以像美國一樣,利用這些儲備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在全球石油市場價格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中國經濟已是世界第二,在製造業方面甚至超越美國,但國際經濟定價權方面卻是乏善可陳。比如,中國的鐵礦石需求量佔世界鐵礦石需求量的六成六,銅佔四成六,大豆佔一半左右,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上幾無發言權,這與貿易大國地位極不相符。即便是處於優勢地位的大宗商品貿易領域,如稀土、原煤、天然橡膠等,中國在定價權上也處於不利局面。

中國想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除了要在進出口數量和製造業方面力拔頭籌,還要使人民幣成為全球性貨幣,更要掌握石油、鐵礦石的定價權。美國的經濟霸權很大程度就是建基於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上,中國在這方面依然任重道遠。中國雖然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但大部分是美國國債,是「死錢」,如果將部分美國國債轉化成大宗商品的儲備,不管世界風吹浪打,中國都可巋然不動,不受他國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