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布局十九大 經濟發展定人事

隨着中共十九大的臨近,相關準備工作全面鋪開,而經濟維穩亦成為主基調。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一年的經濟格局將決定中共十九大的人事方向,尤其是關係到總理職位花落誰家。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經濟尋底還未結束,東北三省甚至出現負增長。關於經濟改革與發展,決策層早前出現分歧,外界形容為中南海「南北院之爭」,南院的國務院認為應該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發展,以亮麗的政績向國人交代;北院則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為主,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即使忍受一時的陣痛也在所不惜,進行供給側改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是習近平,辦公室主任是劉鶴,南北院之爭被形容為習李之爭。

南北院爭 地方按兵

南北院之爭,代表了對中國經濟形勢的不同認知,也體現了對十九大人事布局的不同考慮。外界有傳聞,現任總理李克強在十九大將調任全國人大,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將接任總理一職。如果中國經濟非常向好,那麼換總理一說,就根本沒必要。但如果經濟每況愈下,形勢危急,則熟悉金融,擅長經濟的王岐山就可以「人才難得」之名轉任總理一職,打破「七上八下」的政治規矩。

從某種意義上說,十九大前經濟形勢發展,與未來總理職務的更換密切相關。從目前情況看,李克強主導經濟的能力遭到削弱,他所面臨的「調結構」與「保就業」根本就是一對無法解決的矛盾,其「割肉式」的金融改革被擱置,萬眾矚目的國企改革也無法推動。

從另一方面,中共十九大省部級人事也將大洗牌,將近六成的地方諸侯將更換職務,是過去二十年來人事調整最大的一次。在這敏感之際,各地諸侯對推動經濟三心兩意,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心態嚴重,擔心多做多錯,還不如不做不錯。因此,各地經濟自然難有起色。

中國經濟雖然難以樂觀,卻也不至於過分悲觀。相比美歐各國,中國經濟面臨的困境要小得多,而政府掌握的政策工具與調控能力則高得多。當前經濟的低迷,實際上是蓄勢待發,等到中共十九大之後,各級人事布局全部完畢,新人事新格局,各方人馬為了拚政績,必然大幹快上,經濟又會再上一個台階。

按照中共的政治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共的人事格局歷來受經濟形勢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價格闖關失敗,促成胡耀邦黯然下台;九十年代經濟困難,導致李鵬靠邊站,朱鎔基崛起;如今經濟形勢又進入低谷,採取甚麼樣的政策,很可能引發新一輪的人事格局之爭。李克強、王岐山的政治前景,與這一年的經濟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