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選秘書長 美俄鬥法決勝負

聯合國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日前對下任秘書長人選進行第二輪意向性投票,投票選項包括「鼓勵」、「不鼓勵」和「無意見」。根據規則,投票結果不對外公開,但會通知候選人,由候選人根據得票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參選。就在該輪投票開始前,克羅地亞前第一副總理普希奇宣布退出角逐,理由是在第一輪意向性投票中得票情況不理想。

雖然規則規定投票結果不對外公開,但第二輪意向性投票的結果出爐僅半小時便被洩露。有媒體報道,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的葡萄牙前總理古特雷斯支持率領跑,獲得十一票鼓勵、兩票不鼓勵、兩票無意見。

投票結束後,最高興的當屬葡萄牙,其外交部長隨即表示,此次投票結果「非常正面」,證實古特雷斯非常適合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一職。但這位外長似乎過分樂觀,他忽視了古特雷斯在第二輪投票中比第一輪少得一張鼓勵票,且多了兩張不鼓勵票,而這兩張不鼓勵票有可能成為決定性因素。

根據安排,安理會將在十月底前提名最終秘書長候選人,推薦給聯合國大會,由聯大以決議形式正式任命。安理會最終投票時,十五個成員國中,候選人必須得到全部五個常任理事國和至少四個非常任理事國的支持才能當選。也就是說,五個常任理事國對秘書長人選有一票否決權,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不同意,候選人都不能當選。

仍需常任理事國認可

鑑於聯合國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聯合國秘書長雖然由選舉產生,但選票從來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特別是美俄兩國的態度更是尤其重要的因素,以往已發生過多次常任理事國否決自己不認可的候選人的先例。很多分析認為,這次俄羅斯很可能給古特雷斯投了不鼓勵票。如果俄國最終仍然持反對意見,古特雷斯將無法勝出。

很明顯,美國和俄羅斯都不會選擇一個不利於自己的聯合國秘書長。因此,最終的確定人選,必定是兩國經過多次鬥爭和妥協,能為兩國接受的人,而不一定是得票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