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苦尋對策 中南海計將安出

國務院日前召集地方諸侯入京,就今年一季度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診斷,決定下一階段的經濟政策。問題是,不少地方諸侯已是「人到碼頭車到岸」,怎麼可能有拚經濟的動力?

今次形勢座談會有二十個省市的負責人參加,其中八個省市長作重點發言,這些省市涵蓋了中國東南西北中所有地域,代表不同的發展類型。當局期望通過對這些典型省市的「望聞問切」,找到經濟發展的瓶頸,然後對症下藥。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遭受巨大挫折,股市匯市雙熊,東三省陷入負增長,華北工業基地去產能化壓力巨大,東部貿易大省出口受阻,中西部省市增長乏力,再加上國際機構頻頻唱空,投機大鱷興風作浪,中國經濟如黑雲壓城。在此背景之下,拚經濟成為中南海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由年初至今,出台了一系列簡政放權、減稅增支、減少「五險一金」繳納額等改革措施。

懶政怠政 不做不錯

儘管如此,形勢依然嚴峻,外匯儲備流失尚未止血,樓市新政未見成效,去產能化阻力極大,國企改革無從着手。這當中除了經濟規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官員懶政怠政。早前國家工商總局傳出消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沒有註冊一個新商標,原因居然是「沒有紙了」。這個消息一經報道,引發輿論的強烈抨擊。

事實上,在威權體系之下,中國發展模式是典型的「帽子經濟」,經濟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官員的政績衝動,當官員想向上爬或撈油水時,往往幹勁十足,推動經濟發展;如果官員面臨退休,不想幹事,那麼該地區該部門的經濟自然一瀉千里。這種「帽子經濟」一抓就靈,以往政府換屆時已屢見不鮮。

第五代上台後大力推行反腐整風,對地方諸侯產生巨大壓力,尤其是不期而至的中央巡視組,更像是一把把達摩克利斯劍懸在諸侯頭上。諸侯擔心動輒得咎,因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幹勁消退。另外,全國有十多個省市的大員這兩年都將退休,在晉升無望的情況下,期望能夠政治軟着陸,也不想多幹事,即使中南海三令五申,他們也是敷衍了事,如此一來,經濟發展怎麼可能步入快車道?

歸根究柢,中國經濟要實現觸底反彈,政治上先要大洗牌。如果中共十九大的人事安排尚未底定,那些有各種各類想法的諸侯大員們人心惶惶,自然不能用心於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今明兩年都不會很好,只有等到二○一七年底人事安排妥當之後,新一屆政府呼之欲出,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風氣才會重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