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為厚利狠心賣親兒

內地不時出現拐嬰、販嬰的案件,每次都會激起輿論大肆抨擊。惟近年多宗案件就被揭發,販嬰疑犯的犯案手法由拐賣兒童,逐漸變為收購,甚至形成「販嬰產業鏈」。有地方人士解釋,由於出售嬰孩盈利甚高,貧困家庭為求利益,不惜主動提供親生嬰兒作販賣用,成為「產業鏈」的一部分。

四川和山東警方日前於一次聯合行動中,搗破一個跨省特大販嬰團夥,過程中救出十五名出生僅四日至兩歲半大的嬰孩,並有七十八名疑犯落網,當中包括孕婦及嬰孩的親生父母。經調查,警方發現販嬰團夥運行模式猶如「販嬰產業鏈」,來自四川涼山州喜德縣的主腦哈馬爾吉負責聯繫販嬰網絡,並由其妻阿俄麼子洛,負責在涼山州貧困的鄉村購買嬰兒。令人驚愕的是,被賣掉的嬰兒多來自自願將孩子出售的父母。

超生嚴重 衍生「產業」

有當地政府人員解釋,由於鄉村地方超生問題嚴重,部分家庭就以「上契」形式,將子女交由他人撫養,而收養家庭就會送上一筆錢作為回報。其後有人藉此牟利,於二○一二年,涼山的「販嬰業」更發展至頂峰,一個男嬰可以二萬元(人民幣‧下同)賣出,為當地家庭兩至三倍的年收入。豐厚的利潤及市場需求大,吸引多個當地家庭加入,甚至有孕婦直接到收買地分娩。

另一個被搗破、由雲南至河北的「販嬰產業鏈」,被賣的兩名女嬰,經查證,為其父母自願出售。據警方公布消息指,父母以一萬五千元的價格出售孩子,其後經多次轉手,河北省的「接貨人」終以四至五萬元乃至更高的價格,賣給事先聯絡好的買家。警方指涉案其中八人被批捕,另外兩人取保候審。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