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發商業短訊罰三萬

手機垃圾短訊令人不勝其煩,內地下月或推出「史上最嚴」的管理規定,任何組織及個人未經用戶許可,向對方發送商業短訊,最高可被罰三萬元(人民幣‧下同)罰款。惟有業界人士指出,部分違規者僅需三個小時便能賺取三萬元,故認為罰則仍然過輕,阻嚇力不夠。專家亦認為措施暫難以根治問題,相信打擊垃圾短訊是場持久戰。

內地官方媒體報道,根據工信部電信管理局負責人透露,該局早前推出的《通信短訊息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下月五日到期,當局根據將收集的意見進行匯總和適當修改,有望在下月底正式推出新規,從法律層面明確未經用戶許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其發送商業短訊。違反的電訊和短訊供應商,最高可被罰款三萬元。

黑色利潤難杜絕

據悉,新規對「按號段」發送、在線自動收集等群發方式進行嚴格控制,明確短訊服務供應商和短訊內容提供者應當提供免費、便捷和有效的拒絕接收方式,並隨短訊告知接收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對接收者拒絕接收短訊設置障礙;被內地網民稱為「史上最嚴」。

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垃圾短訊的行情價是每條純利潤四仙,發送一百萬條基本在四個小時內便能完成,即每小時即可淨賺約一萬元。故三萬元的罰款不會令違規人士放棄這種黑色利潤;甚至本應負責控制垃圾短訊的部分營運機構,也屢次捲入貪圖有關利益的醜聞。

震懾不法分子

不過,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信息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郝智超則認為,雖然打擊垃圾短訊僅依靠一份文件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但「有了明確的罰則,對不法分子就是震懾」。他認為,根治垃圾短訊是項持久的工作。有熟悉短訊業的律師亦認為,相對於罰款的金額,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能否嚴格執行。若執行上虎頭蛇尾,將損害法律法規的嚴肅性而適得其反;目前有關措施的效果,仍有待觀察。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