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探測器成功登彗星 隨時無電報廢

歐洲太空總署(ESA)彗星探測船「羅塞塔號」發射的登陸器「菲蘭」,於本港時間昨日凌晨傳來成功登陸彗星的喜訊,開創人類太空儀器首次登陸彗星的先河。然而由於出現技術問題,菲蘭曾兩度反彈,未能在預定地點着陸,可能身處懸崖底部,接收不到太陽能,隨時耗盡電量。科學家正與時間競賽,希望繼續菲蘭的彗星任務。

羅塞塔號航行10年創壯舉

羅塞塔號經歷十年航行、穿梭太空逾五億多公里,周三終接近彗星67P,並發射出菲蘭。菲蘭離開母船後,隨即展開七小時的獨立航行,飛越二十多公里向彗星進發。期間德國達姆施塔特控制中心的人員只能屏息以待,因每次發出的訊息需廿八分鐘菲蘭才能接收到,所以無法發出實時指令。

在本港時間昨日凌晨零時三分,地面人員終收到菲蘭的訊息,確認已着陸彗星表面。然而它偏離原定的降落地點,未有發射魚叉固定,位於頂部協助降落的推進器亦失效。ESA昨晚在記者會透露,菲蘭降落後兩度彈起,第一次為時近兩小時,距離約一公里遠;第二次則僅七分鐘,距離很短。菲蘭只有兩隻機械腳成功抓緊彗星表面,餘下一隻踏空。

仍可回傳資料拍三維影像

ESA相信菲蘭身處懸崖底部,地面人員正嘗試調整它的方向,以確保接收到足夠的太陽能,持續運作。技術人員指,菲蘭只接收到九十分鐘陽光,遠較預期的六至七小時少。科學家正評估反彈造成震盪對菲蘭的影響,並指若再次發射魚叉固定,可能會對菲蘭造成破壞,甚至彈離彗星表面。

負責羅塞塔任務計劃的高層戈東稱,如果菲蘭無法固定,便很難開始鑽探任務。然而他指菲蘭正趨穩定,降落時無翻轉過來已非常幸運。目前菲蘭運作正常,測溫器、震盪器和測磁儀等儀器已開始運行,量度彗星溫度、震動和磁力等數據,並能回傳資料。

初步圖片顯示,彗星表面有大量石塊、岩壁和塵埃,亦有冒出氣流。菲蘭的蓄電池最高可運作六十小時,之後需藉太陽能板充電,每日可運行多一小時。雖然菲蘭已登陸彗星,羅塞塔號仍會緊隨飛行,期間菲蘭會利用各種設備拍下三維影像,分析彗星化學組成成分和內部結構,藉此探索地球和太陽系起源。

「菲蘭」登陸彗星Q&A

降落彗星有多難?

因降落地點在地球5億公里以外,降落過程全由電腦操控,與母船羅塞塔號分離要極精確,2.5厘米的偏差都可能令探索器菲蘭偏離預定着陸點250米。

登陸時有否出問題?

菲蘭要重新開機才甦醒,降落時魚叉亦未射出抓緊地面,彈了兩下才成功着陸。

科學家希望蒐集甚麼資料?

科學家將研究彗星成分,期望能證實組成生命的有機物質和水,是由彗星帶到地球。

菲蘭如何收集資料?

菲蘭載有10種科學儀器,會在彗星表面拍照和鑽洞採樣分析。

登陸任務還有何挑戰?

彗星以橢圓形軌道環繞太陽,愈接近太陽時會釋出愈多物質,對菲蘭和母船構成危險,太陽的高溫亦可能損害菲蘭。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