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無人關愛 重陽突然敬老

昨日重陽佳節,內地紛紛組織敬老活動,或聚餐,或文藝演出,或發放慰問品,或為老人理髮洗腳,忙得不亦樂乎。有些敬老院的老人,甚至一天有好幾撥「接待任務」,一天要被洗好幾次腳。老人平時無人關愛,重陽佳節時卻成為公僕做「親民敬老」騷的道具,讓人情何以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尊老不是突然起意之舉,而是細水長流的關懷。官僚的突擊敬老,往往是一哄而上,之後又一哄而散,敬的不是「老」,而是自己的形象,等到他們為老人洗腳照片拍完,還有幾個官員會與老人再拉拉家常?又有幾個官員平時會到養老院轉轉?

類似做騷情況在內地相當普遍,每到年關,很多官員到基層訪貧問苦送溫暖,鏡頭前不時出現請貧民吃「海參年夜飯」、看國外大片的怪現象。當一位穿着價值上萬元裘皮大衣的官員,開着豪華轎車,在眾人陪同下浩浩蕩蕩地來到衣衫襤褸的貧民面前,抖出幾百元人民幣和一袋大米的時候,電視鏡頭一轉,看到受助者感激涕零,恨不得下跪哭謝,這種場景,與其說令人感到溫暖,不如說令人椎心刺骨。雖然鏡頭可以拍得很感人,眼淚流得很真誠,那也不過是一場場精心排練的親民大戲罷了。

貪官污吏 予取予求

送溫暖發展到今天,應該從慰問的視角,轉向更合理穩定的社會、國家福利層面,給困難群眾應有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和基本生活保障。送溫暖不是一餐飯、一床被子那麼簡單,也不是一兩句熱情的問候、三兩次溫暖的握手那麼簡單。那些貧民需要的是獲得實用技能、現實的工作機會和基本生活保障。

養老問題也是如此,當局若要敬老,不是一年為老人洗一次腳,而是從體制上盡早謀劃如何為老人群體謀福利、派定心丸。八十年代,為了哄騙老百姓計劃生育,當年曾許下不少美麗諾言,當時的計生宣傳口號是「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到九十年代變為「只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到了○五年已是「養老不能靠政府」,而最近更變成「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政策一步一步後退。政策朝令夕改,政府帶頭不孝,難怪內地忤逆子愈來愈多。

最不堪的是,安老基金本已嚴重不足,更成為貪官污吏予取予求的唐僧肉。轟動一時的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揭露的正是冰山一角,官方《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更顯示,城鎮職工養老金收不抵支省份多達十四個,收支缺口近八百億元,個人帳戶空帳額突破二萬億元。如此多不利的消息,如何讓老人安度晚年?官員做幾次洗腳騷就能安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