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柱隨筆:行遍崎嶇 才是平坦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甫結束訪台,這是大陸對台事務負責人首度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堪稱兩岸發展史上的另一新頁,誠如張志軍一下飛機所感嘆:「北京到台灣飛行時間不到3小時,但邁出這一步,足足用了65年」,這一步不僅是張志軍人生歷程的重要足迹,更是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的一大步伐,意義非凡!

張志軍回訪是應二月份王郁琦的面邀,象徵首次歷史性「王張會」的延續,也代表兩岸官方往來邁向制度化、正常化與常態化,所謂「人情如拉鋸,有來也有去」,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就像一把鋸子,一定要來回推來拉去,才能把彼此心中的死結和疑木都鋸斷。禮尚往來,你來我往,情感才能在互動中加溫加熱,進而增進理解與互信。

此次會談的兩大突破,一是有關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功能取得明確共識,另一則是同意研究台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兩大區域經貿組織的可行性。爭取人道探視是台灣的重要民意,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則是台灣為突破經濟孤立的戰略布局,如今這些議題均能頗有進展,顯示大陸不因學運的干擾,改變其原有兩岸和平發展的主軸,且願以理性務實的彈性做法化解台灣內部的疑慮。再者,大陸曾表示願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日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即明白表示:「台灣能否加入TPP,取決於中國大陸」!因此,大陸未來若能協助台灣在區域經濟的參與打開一扇門,不僅更增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合作的信心與強度,亦能為兩岸的融合創造更開闊的新局。

為了更貼近台灣社會,張志軍將此行定義為「傾聽之旅」,走訪基層,親近庶民,有別於過去互動對象多為官員和大企業家,充分顯示大陸欲加強對「三中一青」的交流與了解。這一點,外交官出身的張志軍,以親切的笑容和台語問候,加上溫和的談吐和柔軟的身段,確實讓台灣民眾感受到了積極的友好態度與誠意。遺憾的是,少數民眾對張如影隨形的喧鬧謾罵,實有失台灣的文明與待客之道。尤其離台前一晚的「潑漆事件」,似乎讓張志軍對兩岸既存的體制差異與政治歧見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思考。

雖然此行未能畫下美麗的句點,但綜而觀之,瑕不掩瑜,堪稱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張志軍仍自信的表示:「這次絕非是最後一次」,誠然,兩岸和解之途並非一路綴滿芬芳的玫瑰,而是布滿荊棘和艱辛的曲徑,但我們深信,行遍崎嶇,才是平坦。但願大陸有更多的「張志軍們」繼續深入台灣基層,尋找和這塊土地的共鳴,聆聽她的心跳,理解她、接納她。

「傾聽之旅」另一觀察點是張志軍和高雄市長陳菊的正式會面是否代表「民共融冰」的起始點?相較於2008年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來訪遭遇民進黨率眾激烈抗議,這次民進黨改弦易轍,未再製造流血衝突,可說是遲來的轉變。只可惜,陳菊一方面微笑迎賓,一方面作為維護地方治安的首長,卻又讓客人在當地險遭潑漆,正如綠營一方面要求執政黨交流應透明,一方面自己卻在高雄舉行閉門會議,這種手法實難建互信。尤其,民進黨立委對兩岸服貿等政策及法案仍繼續採杯葛態度,甚至許多「反中、仇中」的非理性言論,更加凸顯綠營人士的自我設限與深層矛盾。然而,和平終究是不可逆的民意潮流,但願民進黨摒除意識形態的包袱,早日走向和解之途!

台灣立法院副院長 洪秀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