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僕習慣打官腔 兩會難出好聲音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日前參加全國兩會吉林代表團會議,要求省委書記王儒林發言簡短一點,卻被王儒林駁嘴,讓王岐山大光其火,直接批評其「形式主義」。王儒林公開得罪御史大夫,仕途恐怕凶多吉少。

王岐山施政風格是乾脆利落,直奔主題,去年中共十八大結束之後,他曾在京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有專家在會上大肆吹捧王如何英明,王岐山說:「參加王某人的會,不准唸發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

唸稿是中共官場的傳統文化,但凡大會小會,官員們大多是拿着稿子從頭到尾地唸,很多是空話、套話等黨八股,令聽者不知所云,昏昏欲睡。之所以出現這種歪風,主要是官員明哲保身,避免講錯話、說外行話,用空話、套話來敷衍了事。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官員講稿中「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

事實上,按照內地官場的潛規則,很多關鍵問題不可能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的會議上討論和解決,往往是「開大會解決小問題,開小會解決大問題,不開會解決關鍵問題」。因此開會講話,對於很多官員而言就是搞搞形式、走走過場而已。

不學無術 質素低劣

久而久之,官員說話的基本技能就會萎縮、退化。在面對記者和媒體、面對社會大眾的時候,要麼繼續打官腔說官話,要麼消極逃避、敬而遠之、無言以對,在回答提問時語無倫次、語言蒼白。早前東莞市市長袁寶成面對記者有關東莞掃黃的追訪,只能以「嘿嘿」來回應,便是典型一例。

再說,很多官員不學無術,本身肚子裏就沒貨,完全是通過關係獲得提拔,或者是用錢開路買官,要他們脫稿講話,相當於讓他們自暴其醜。還有些官員整天忙着吃喝玩樂,精力都用在包二奶玩情婦方面,躲進衙門成一統,哪管百姓痛與苦,他們掌握不了最新的民情民意,也不了解社會發展的態勢,怎麼可能脫稿講演?

近年來被輿論批評的「雷人雷語」,很大一部分就是由這些不學無術的官員們「創造的」,比如「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跟政府作對就是惡」等違背常識、邏輯混亂的「奇葩」話語就是如此。這些官員口不擇言,其實正是他們自身素質的折射。像王儒林這樣的地方諸侯,已經做到如此高位,仍然不會脫稿講話,而且還敢當場駁嘴,只能說明內地官員的素質是何等低劣。第五代要想刷新吏治,看來除了反腐,還應進行人事大調整,淘汰一批昏官俗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