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歌舞昇平 百姓難以共鳴

改革開放後,回家看央視春晚成為內地老百姓過年的頭等大事,尤其是隨着社會愈來愈富裕,春晚的製作也愈來愈龐大,愈來愈華麗,今年更首度提升至「國家項目」級別。可惜,錢多未必好辦事,近年春晚予人每況愈下的感覺,今年更是劣評如潮,超過五成網民批評不合格。歸根究柢,當局為了所謂的「和諧」,一味粉飾太平,以致許多節目的內容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根本無法引起老百姓共鳴。

今年的春晚無論是製作費或是籌備時間都是歷年之冠,當局更請來大導演馮小剛擔任總導演,一度令人充滿期待,可惜結果卻是令人大失所望,網上出現一片吐槽聲。整台春晚共有四十二個節目,小品只有四個,相聲只有一個,歌舞節目則有二十幾個之多,難怪網民直指春晚與演唱會沒有甚麼分別,只是為了營造歡聲笑語、歌舞昇平的氣氛。

過去,小品和相聲等語言類節目一直是春晚的最大看點,例如當年趙本山和小瀋陽的「不差錢」,把中國人愛攀附及惜財如命的特性調侃得淋漓盡致,令人捧腹大笑。而今年春晚這類節目大幅減少,內容更是不痛不癢,既不幽默也不風趣,令人索然無味,反而韓國人氣偶像李敏鎬和法國美女明星蘇菲瑪素的演出成為大會宣傳重點,可謂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春晚缺少人們期待中的「馮氏幽默」,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今年的春晚首度上升為「國家項目」,當局要求春晚向社會傳達「正能量」,說穿了就是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據說春晚最初綵排時,有十六個語言類節目,大多是諷刺時弊、批評貪污等內容,結果在嚴格的政治審查下,多數語言類節目因為不符合官方標準而被「和諧」掉。春晚副總導演趙本山也承認,春晚「一切要聽領導的」,已成了「春晚的規矩」。

春晚要配合新春歡樂氣氛,為社會傳達「正能量」,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觀眾水平不斷進步,甚麼是粉飾門面、過分堆砌、為和諧而和諧,人們一清二楚。當中國人每天吸着毒氣喝着毒水吃着毒食,當許多農民工因為被欠薪而不能回鄉,當無數弱勢民眾連溫飽也成問題,當維權人士紛紛被打壓,春晚呈現的歌舞昇平、和諧盛世,不啻是對現實的莫大諷刺。

中國貴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央視春晚「不差錢」,既可請來韓國當紅偶像助陣,也可請來洋人明星助興,可惜的是,現實中的中國依然是一個貧富懸殊、貪腐成風、道德缺失的社會,只要這些問題繼續存在,只要社會繼續不公不平,無論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春晚如何華麗,如何璀璨,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