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京城堵車 送禮風誰能禁止

中秋節一周再次成為北京交通「最堵周」,擁堵的背後是日盛一日的官場送禮風,「中秋賞月」已變成「中秋賞臉」,「不可無禮」成為官場狀態。中共第五代禁止送禮,看來政令照樣難出中南海。

中秋前夕北京路面增加了上萬輛外地牌照汽車,滿載各地土特產、月餅、鮮花,直奔各大部委的家屬樓,卸下一堆堆禮物。有些單位送的禮表面上包裝簡單,但內裏大有文章,小小餅盒中居然放了「金月餅」、水晶或者價值不菲的禮品卡,以躲避紀委檢查。

北京「全年最堵周」出現,有非常現實的官場土壤。雖然部分駐京辦被取消,但並不意味「跑部錢進」風氣得到了遏止;雖然送禮行賄被定性為犯罪,但並不意味官員之間就沒有「朋友往來」。官場文化已經使節前送禮成為剛性需求,而且市場非常廣闊。

禮多不怪 禮少不愛

「禮多人不怪,禮少人不愛」是官場潛規則,當絕大部分官員向上級送禮時,不送禮的少數人便成為不識時務的「孤家寡人」,被打入另冊。有些官員毫不諱言表示,每到節假日記住的是兩種人,一種是送禮最多的人,今後提拔時要重用,一種是沒送禮的,今後不會給機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哪個下級敢不送禮?

作為下屬來說,給上司送禮本來是秘而不宣的事情,但有了中秋這個大背景,也就變得理直氣壯,公款送禮變得堂而皇之。有人總結出經驗:「送了未必能看出效果,但不送立即就有後果。」有駐京辦官員某年中秋忘了給中央某部門官員送禮,其後一年內辦事不斷受到刁難。因此,無論為個人仕途,還是為單位辦事方便,每逢節日必然送禮,慷國家之慨,得個人私利,何樂而不為?

團圓、賞月為特徵的中秋被金錢、權力為特徵的中秋所代替,披上一層功利色彩,原本健康向上的中秋文化反而變得銅臭味四濺,這種文化圍堵其實比全城堵車更可怕,相當於中華文明被官場腐敗掏空,久而久之,整個社會亦被薰陶變質。

第五代的禁禮令之所以不起作用,還在於其本身缺乏阻嚇力,對違令送禮者處置沒作明確規定,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最多是通報批評了事。這樣一來,公款送禮便成了「高效益、低成本」的生意,各級官員樂此不疲。當局如果真下決心杜絕公款送禮歪風,就應該制訂嚴厲的罰則,令公然抗令堅持用公款送禮者得不償失,甚至傾家蕩產,亦令收禮者身敗名裂、烏紗落地;同時應發動網民監督舉報。在眾目睽睽之下,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