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謀發展 十年一劍鑄北斗

去年中國國防十大新聞評選,北斗區域衞星導航系統完成組網發射上榜。北斗組網成功標誌着解放軍初步具備了美國獨有的斬首戰神功,可以實現指哪打哪,威懾力倍增。

北斗系統完全是中國被美國玩弄之後痛定思痛的產物。中國以前完全依賴美國的GPS系統,等於將導彈的瞄準器交給了對方。九六年台海危機解放軍向東海海域發射三枚導彈,以示警告。第一枚準確命中目標,緊接着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大大偏離原定落點範圍。事後分析表明,美軍做了手腳,兩次發射失敗均由GPS訊號突然中斷造成。

美國當時向台灣海峽派出了兩支航母編隊,中國發現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跟蹤,也就等於無法對其實施有效威懾。當時就有人提出,如果美國更改GPS導航參數,將中國導彈引向北京、上海,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獨立自主 打破迷思

另外,「銀河號事件」亦讓中國提高警惕,當年美國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當時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的銀河號突然停了下來,事後才知道,這是因為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艘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何方行駛。

美國諸如此類的威脅使中國意識到,無論花多大代價,都要建立獨立自主的導航系統。經過十年多的奮鬥,北斗系統初步形成戰鬥力,可讓未來的戰場更透明,令解放軍具備千里眼與順風耳,還可具備看得清、打得準的能力,不再受到美國的高科技挾制,增強了與美國討價還價的能力,而且每年可產生四千億元的民用效益。

北斗的發展歷程足以證明,在軍事領域依賴別人,只能授人以柄。只有獨立自主發展和掌握知識產權,高科技才能變身為真正的戰鬥力。從過往的歷史看,愈是西方國家封鎖的軍事行業,中國發展得反而愈好。北斗如此,中國航天亦如此。反之,與西方國家合作愈多的行業,中國發展得反而更慢。以飛機製造為例,中國每年花費幾百億美元購買波音飛機,期望以市場換技術,但幾十年下來,仍未能生產大飛機,這個慘痛的代價讓人深思。

美國霸權是全方位的,不僅在軍事、經濟領域,在高科技方面亦如此。真正核心的技術,美國從不外賣,即使給盟國的軍用飛機都要在技術上留「後着」,盟友若不聽話,便以種種手段控制飛機,讓其無法上天戰鬥。美國對盟國尚且留一手,怎會對視為頭號對手的中國毫無保留?中國應從與美國合作的迷思中清醒過來,以鬥爭求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