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浩劫拆真建假剩個殼

內地近年掀起一股古城重建風,拆舊擬古工程在神州遍地開花。但工程背後卻被揭發「棄真求假」,過程中拆毀大量古建築和文化街區,反而以大批仿古建築取代,有官員炮轟政府追求假古董,令所謂古城徒具空殼!

近年拆舊仿古規劃在各大城市不斷加速,現時已有超過卅個城市加入風潮。河南開封耗用千億元(人民幣‧下同)重建北宋汴京盛景、山西大同斥資逾百億元塑造展現明代風華的古城、湖南湘西以五十五億元複製鳳凰古城等,種種項目層出不窮,卻因而令歷史建築變得岌岌可危。

山東聊城 面目全非

以山東聊城為例,三年前啟動古城保護及改造計劃後,隨即遷走城區逾萬名居民,並將舊屋及其周邊道路悉數夷為平地,令歷史文化街區頓成頹垣敗瓦。除了號稱「天下第二樓」的光嶽樓等建築仍能維持歷史面貌外,一切均面目全非。

上海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表示,按照原先制訂的《聊城官城保護與整治規劃》,聊城地方政府本應按原貌修築古城建築,並且留存部分居民,才能符合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但政府僅採取規劃外殼,改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將歷史街區拆除,古城的格局及街巷亦難復舊觀。而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今年六月亦曾點名批評聊城,指摘政府「拆真名城,建假古董」,導致整片歷史街區變成統一興建的仿古建築群。

為增收入 大拆大建

阮指地方政府捨棄循序漸進式的整修,不斷大拆大建,目的除了開發旅遊外,更能從興建新房增加本地生產總值(GDP)及房地產收入,箇中利潤估計數以十億計。

而住建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趙中樞指出,位於較發達的內地東部、偏遠的西部地區較少出現重建古城的現象,但在中部一些經濟上具有潛力、仍想大事發展的地區,重建計劃則不斷湧現。其中僅河南省,即有鄭州、鶴壁浚縣、開封、商丘及洛陽等五地欲再興建古城。

自一九八二年公布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泛稱古城)至今,內地共有一百一十九個城市獲此美譽。而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在去年一月至七月展開卅年來首次國家歷史文物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檢查,但結果一直未對外公布。據有份參與調查的趙透露,檢查發現已有卅一個名城僅剩一個或完全喪失歷史文化街區,無法達到名城資格,擔心仿古重建之風不斷蔓延,只會危害古城建築。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