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短命基因」蚊 後代恐變種埋禍

世界多國近年接二連三進行實驗,在野外地區釋放一種帶有「短命基因」的基因改造的雄性蚊子,希望牠們與野生雌蚊交配後,生產出不能長至成蟲的短命後代,以逐步減少蚊子數量,杜絕登革熱。美國佛羅里達州今年底亦有同樣的測試計劃,但有專家擔心此做法若有紕漏,短期內會有增加疾病傳播的風險,而蚊子數代後也可能會產生抵抗能力,使「短命基因」不再有效。

最快十二月放「短命基因」蚊

佛羅里達州礁島群在○九年出現當地數十年來首宗登革熱個案,促使地方政府進行基因改造蚊子實地測試。預計計劃經農業部批准後,當局最快會於今年十二月,在野外釋放一批基因改造蚊子。

由於只有雌性蚊子會叮人及傳播登革熱,因此科學家會以人手揀出雄性蚊子,把牠們釋放到野外。當地的蚊患控制中心支持測試,認為利用此方法控制蚊子的數量,比使用殺蟲水環保。

百分之三點五能成長至成蟲

然而,透過改造基因以減少蚊子的數量卻惹來不少爭議。佛州農業部的遺傳學學者漢德勒(Alfred Handler)指,這些蚊子在數代後可能會對「短命基因」產生抵抗能力,而夏威夷昆蟲學家謝利(Todd Shelly)更指出,在一次實驗中,有百分之三點五帶有「短命基因」的蚊子能成長至成蟲,意味有些蚊子已具有對基因的抵抗能力。

另一方面,有部分科學家擔心,在人手揀蚊的過程之中,會有千分之五的機會會混入雌性蚊子。《紐約時報》稱,一旦有數百萬隻基因改造蚊子被釋放,即使當中只有小部分是雌蚊,亦能在短期內增加疾病傳播的機會。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