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貪官發大財 難怪鐵路不賺錢

鐵道部近日公布的上年度財務報表顯示,收入雖連續三年上升,但去年稅後利潤僅為一千五百萬元。與此同時,鐵道部又傳出運輸局副局長蘇順虎因貪腐被雙規。將兩條新聞合併看,不難發現鐵道部為何不賺錢。

鐵道部的總資產已超過五萬億,而且每年投入均超過千億,可謂家大業大。但如此豐厚的家底,一年僅賺一千五百萬元,若考慮到通脹因素,從資本收益角度看,如此利潤幾乎等於不賺反虧。一向以壟斷著稱、長期以來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的「鐵老大」,竟然如此不賺錢,這多少出乎外界的意料。

與鐵道部不賺錢相比,鐵道部官員倒是個個肥得流油。被雙規的原鐵道部長劉志軍據說涉貪金額高達二十億;鐵道部原副總工程師、主持高鐵招投標的張曙光據說財產高達一百億,而且已悉數轉移到海外。而新近被雙規的蘇順虎因為倒賣運煤的車皮指標,外界傳聞涉案金額也是過億。

鐵道部一年才賺一千五百萬元,而貪官們個個資產過億,這樣的對比是何等的震撼,鐵道部又怎可能賺錢呢?在這些貪官眼中,鐵路是一棵搖錢樹,每個重大建設項目,每一次招投標,都是一次發家致富的機會。你撈我撈大家撈,爭先恐後,結果擁有萬億資產的鐵道部便被這些蛀蟲蛀得千瘡百孔。

你撈我撈 爭先恐後

鐵路如此,民航也一樣。去年掀起的民航反腐浪潮中,一批批民航高官被捕,包括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司民航處原處長匡新、民航局原副局長宇仁錄、首都機場原常務副總經理黃剛、民航華北局原局長黃登科等。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航線協調費」,大型民航公司每家每年用於航線交易的費用至少數億元,而「航線協調費」實際上是飛機上天的買路錢。

民航和鐵路這兩個國字號的壟斷型官商一體怪物,成為腐敗路上的難兄難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缺少監督和競爭。以鐵道部為例,不僅是行業內的唯一企業,同時也是本行業的行政監管者,完全可以自把自為,自說自話。比如劉志軍在任上時,好大喜功,處處爭第一,所謂高鐵時速可達三百五十公里,甚至三百八十公里,是不顧安全系數的造假。

因此,只有消除政企不分的行業壟斷,讓「行政的歸行政,企業的歸企業」,開放鐵路市場和引入競爭,才能最終擺脫鐵道部不賺錢的困境,也才能解決腐敗的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