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牛奶質量標準全球最低

內地乳業自○八年爆出三聚氰胺醜聞後,國產奶類製品質量備受質疑。日前一場乳業內部研討會上,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更指摘,中國牛奶質量標準為全球最低,因大型企業主導,令去年經調整後的標準大為放寬,產品無法銷到國外,只能賣給中國人。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經濟之聲》報道,王丁棉日前爆料指稱,二○一○年前內地的牛奶質量標準為:每一毫升牛奶含細菌量最多五十萬個,蛋白質含量為每一百毫升牛奶含二點九五克。他認為,這個標準於國際已不算高。

無接納專家意見

王丁棉指出,但去年國家農業部調整牛奶質量標準,竟採納了伊利、蒙牛等大型乳製品企業的起草標準,但各地奶協及專家提交的二十條意見,九成半沒有採納。結果內地牛奶的質量標準獲大幅放寬,每毫升牛奶含細菌量增至二百萬個,每一百毫升牛奶所含蛋白質,降至不少於二點八克。

曾四次參與國家乳業標準制訂的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亦證實,專家們提交的意見,還比最終的調整結果嚴格。魏又稱,在大幅提高牛奶含菌量的上限後,增加了牛奶含害菌的機率,即使經過殺菌程序,仍可能不夠安全。

質量放寬取決於國情

但對於牛奶質量標準的放寬,內蒙古奶協秘書長那達木德表示,這是取決於當前國情。他指中國逾七成奶農屬散戶養殖,養殖的環境比較差,牛奶含量很難達標,當局把標準降低,是照顧奶農的利益,否則只能把牛奶倒掉。

對於不少專家建議,國家應扶持企業發展巴氏鮮奶,減低目前常溫奶的市場比率。原因是巴氏鮮奶不含任何添加劑,且利用緩慢加熱殺菌技術,減少對營養的破壞。很多西方國家的牛奶市場,逾九成均為巴氏鮮奶,但中國始終徘徊在三成左右。

對此那達木德解說,基於運輸系統、冷凍技術等限制,認為巴氏鮮奶暫只適合於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廣。

因內蒙為蒙牛、伊利的主要鮮奶生產區,不少網民質疑那達木德的言論,都只是維護大型企業的利益。對於他以「國情」為標準放寬辯解,網民也普遍認為無法接受。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