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原下台莫樂觀 中日關係難改善

日本鷹派外相前原誠司因政治獻金案下台,不少中國傳媒認為中日關係改善在望,這顯然是過於樂觀了。北京將對日外交的希望寄託在一兩個政客身上,而不是立足於兩國民心,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前原誠司的立場是親美反華,他上任後便大力宣揚中國威脅論,並不斷製造摩擦事件,他出任交通大臣期間,一手製造釣魚島撞船事件,中國也視前原誠司為兩國關係的麻煩製造者。前原下台之後,中國媒體認為搬開了改善中日關係的障礙,雙方又可攜手再度蜜月。

中國對日外交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猶如盲人摸象,以為搞掂一兩個政客便可搞好雙邊關係,這種美好的願望往往破滅。菅直人上台之初,中國媒體甚至以「最親華的日本首相」來稱呼他,中方輿論還從菅直人承認日本侵略戰爭、反對台獨、一九七八年就訪華、一九八四年就認識胡錦濤等來強調菅直人與華的淵源,以為在其任內中日關係會突飛猛進。

但沒想到菅直人上任後,中日關係每況愈下,無論釣魚島問題,還是中國稀土出口問題,雙方均發生激烈爭吵。中國對菅直人幻想破滅之後,並沒有吸取教訓,還在做其他美夢,以為前原誠司下台是一個佳音,這顯然是一個誤判。

美國作梗 中日難和

按日本的政治傳統,前原今次因政治獻金下台,並不是徹底從日本政壇消失。他今次敢做敢當,知錯就改,反而累積了更高的民望,隨時可能東山再起,甚至出任首相亦未可知,到時中日關係豈不是更加麻煩?

其實,中日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矛盾,無論是日本對二戰的悔罪、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問題,還是釣魚島問題,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結構性矛盾。最重要的是,近年日本右翼勢力迅速發展,仇華恐華心態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再加上美國從中作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日關係的改善不可能繫於一兩個政客身上,只有持續不斷的改善兩國民眾的心態,中日關係才有由陰轉晴的可能。

日本的知華派大多數是反華的,而奇怪的是中國的知日派卻大多數是親日的,開口閉口中日關係大局,忍字當頭,坐視釣島被日本強佔,主張對日本輸出稀土。可惜忍耐並沒有給中國打開和平之門,反令日本更咄咄逼人。俄羅斯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立場強硬,讓日本知難而退,中國領導人何時有這樣的氣魄與血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