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導演掀保衞廣州熱

古老的西關大屋、幽深的青石板街、地道的粵語……廣州一名「八十後」導演系畢業生拍攝了一部名為《正在消失的羊城》的紀錄片,講述當地傳統文化不斷在城市改造中消失,表達新一代廣州人對文化保育的訴求。結果該紀錄片引起老廣州乃至全國網民的共鳴,激發大批年輕人加入「保衞廣州」的行列。

《正在消失的羊城》是一部關於廣州城市變遷的紀錄片,片長四十二分鐘。該片拍攝了不少挖土機拆屋、機器吊臂「直刺」舊民居等城市改造畫面,講述了東山洋樓、西關騎樓以及廣州舊城在城市中消失的過程,同時表達廣州人對自己城市文化不斷受到摧殘的一種痛楚與惋惜。

表達保育訴求 網民熱捧

紀錄片真實反映出古老文化的消亡過程,再配上原汁原味的粵語對話,雖然製作粗糙、手法略顯幼嫩,但播出後即被廣州網民熱捧。不少「老廣」都表示影片深深觸痛了他們的神經,希望當局能保護傳統文化,盡量保留好西關大屋等建築。廣州大批「八十後」、「九十後」看完紀錄片後,主動通過畫漫畫等各種方式保護、推廣本土文化。

各地網民看了該紀錄片後也為之感動。自上月起,紀錄片便在不同微博和各大網上論壇廣為流傳,廿天內該片在優酷網的點擊率超過十萬次。目前,該片在百度搜索上的結果已達二十多萬條。

訪老街坊 西關語言珍貴

該部為廣州人帶來沉思與反省的紀錄片,導演是來自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大四學生謝文君。他早前成立「粵拍粵掂」電影工作室,與二十多名年輕人共同拍攝完成。謝表示,他們在拍攝期間很難探訪官員,還有官員叫他們不要拍這些「太主觀的東西」。影片拍完後,他一度擔心當局會查禁。

謝是地道廣州人,他說,「為甚麼為了城市的建設,傳統的東西就必須被推倒、湮沒?」他說,拍了很多採訪老街坊的片段,發現地地道道、充滿粵味的西關語言是最珍貴的素材。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