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協委員多權貴 議事堂上無弱貧

廣東省政協會議期間,有委員提出,不應讓商人掏錢進政協,這會讓民眾失去信心。政協委員多權貴,議事堂上無弱貧,已成為內地官場的潛規則,但誰有膽量對其進行改革呢?

商人掏錢進政協的問題由來已久,在不少地方,財富是通往政協的通行證,權勢是進入政協的敲門磚。誰的企業大、誰賺錢多,誰就有資格進入政協。有的人當了一輩子的實權官員,退下來心有不甘,還要套上「政協委員」的光環,彌補失去權力的失落感,延長烏紗帽的壽命。

花錢進政協的老闆們,有的只是看中紅頂身份做保護傘,胡作非為,有的是利用政協平台,攀上更大的官員,或者與其他財團結盟,進行更高層次的官商勾結,還有些人則為了享受特權,減稅免稅。以廣東為例,港澳人士只要擔任廣東各地市政協委員,就可以獲得一張兩地車牌的禮遇,因此讓很多人趨之若鶩。廣東省政協前主席陳紹基被雙規之後,外界發現原來陳紹基曾經幫助不少有錢人謀到了政協委員的「名器」,甚至幫助一些人逃脫法網。

這些花錢進政協的老闆們,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對參政議政毫無興趣,要麼多年不與會,要麼幾年無提案不發言,或者乾脆胡言亂語,近兩年來每逢兩會,這樣的「牛人牛語」還不少見。參政議政能力的弱化,使政協失去原來的意義。

表面協商 幕後交易

政協席位可以用錢買,實際就是以錢買名,蘊藏巨大的腐敗。按照內地規定,政協委員由協商和推薦產生,表面上程序公開公正,但話事權實際上都掌握在黨政主要官員手中,所謂的協商與推薦,不過是枱底下的交易與勾結。

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少地方的政協委員席位,明碼標價,市級十萬元,省級一百萬元,全國級三百萬元,常委級三千萬元,更有一些高官子女在海外公開兜售政協委員席位,一條龍服務,令人嘆為觀止。

由於政協委員席位被權貴霸佔,弱勢群體代表自然少之又少,這一方面使有錢人的聲音被放大,左右政府的決策與施政,各項政策偏向於有利既得利益階層;另一方面,弱勢群體無法對政府進行有效監督和施壓,只能走向街頭和對抗。

這種政治失衡勢必使得中國政治生態兩極分化,有權有勢者在議事堂前高談闊論搞議會政治,無權無勢者則走上街頭抗議示威,長此以往,中國社會將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況之中。

其實,各級政協真要發揮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政治協商的作用,關鍵是對委員的來源組成要嚴格把關,不僅要有來自各行各業各地區的精英,還要不論貧富、不管出身,具有參政議政能力。否則政協不僅連橡皮圖章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權貴俱樂部,成為民怨焦點,但問題是,政協弊病早已眾所周知,誰敢去摸這個老虎屁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