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八和會館最多逾三千會員

本文重點
【本報訊】位於廣州荔灣區的恩寧路,又稱「粵劇街」,自有八和會館後,大批粵劇藝人開始落腳,盛極一時。恩寧路於一九三一年擴建成路,全長約一點一公里、寬十八米,向被視為西關文化的核心區,既集中了粵劇名人舊居、八和會館,又有騎樓建築、碉樓式當舖、著名影院等,匯聚廣州老城區的文化精髓。

最為人熟悉的八和會館,位於恩寧路一百七十七號,八和會館源於明末原設於佛山的「瓊花會館」。一八八九年,有藝人在廣州黃沙買地重建行館,改稱八和會館,但該址一九三七年遭日軍轟炸。一九四六年,館址遷至恩寧路,薛覺先、馬師曾、關德興為當時的正副會長。

當年抗戰勝利後,四處流離的粵劇伶人陸續相聚八和,在八和會館周邊置產業的風氣也隨之興盛。後來八和會館重新為會員登記,最高峰時超過三千人,相當於現時兩倍。

保留李小龍祖居

有學者指出,眾多著名粵劇紅伶的舊居中,以張活游、芳艷芬的住處保存最良好。張活游故居面臨清拆,猶幸位於蓬萊路上的芳艷芬舊居,並未納入拆遷範圍。另外,該區已確定保留的三處著名建築,只有八和會館、鑾輿堂與李小龍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