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是號稱人數最多的中央部委,據說有五千人之多,也是部委中擁有副部級官員最多的單位,中國駐美、俄、英、法、德、日、朝、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的大使以及駐港澳特派員均是副部級,如果加上副部長,共有不下二十個副部級官員。職位如此之多,外交部官員的提拔速度,也是中央部委中最快的。
不過外交部也是近年來被網民抨擊最多的部委,更有民眾隔三差五就給外交部寄送鈣片,奉勸外交官們補補鈣,不要太軟弱了。的確,中國國力日益增長,但外交力量卻沒見起色,不僅被大國欺負,也被弱國嘲笑。
中國對美外交最重要,也是最失敗。美國是當今世界中唯一能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影響的國家。為了避免與美國迎頭相撞,中國對美實施韜光養晦政策,處處對美忍讓妥協,期望通過購買美國國債,達到兩國經濟利益高度融合,以束縛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手腳。
外交鬥爭 重在用人
但十幾年下來,中美之間的經濟利益雖然高度依存,但中國反而成為美國砧板上的魚肉,上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在美元的貶值聲中,像高溫下的冰棒一樣迅速融化。中國對美國頻頻示好,但並沒有獲得美國回報,美國對華的戰略封鎖步步進逼,中國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均建有美國軍事基地。可以說,中國是賠了美元又受辱。
中國外交之所以難有起色,問題出在用人上。建國之初,毛澤東、周恩來掌控外交方針,外交無小事,講究政治家辦外交,當時的外交官多為軍隊出身,雖然外語不懂,禮儀不識,但對國家利益的捍衞以及鬥爭策略的掌握卻相當老辣。
如今中國外交講專業化、知識化,所用之人大部分是外語院校畢業,做翻譯是晉升的快速通道,但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部分是事務性、機械性的執行官,而不是具有外交韜略,懂得折衝之術的外交大家。他們習慣於聽指示、寫文件,主動性、創造性欠奉,在這些人的操持下,中國外交自然毫無生氣。
更致命的是,中國外交官近年來近親繁殖,駐外大使均是外交部派出與把持,這種小圈子文化不利於國家利益的拓展。其實,駐外大使是國家利益的代表,不是外交部的一部代表。美國駐外大使就不是完全由美國國務院一家產生,商人、政客無一不可。所以,中國外交要起色,首先要打破外交部的小圈子文化與近親繁殖的特性,加大外交部與其他部委、軍隊以及地方官員的交流、輪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