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氣候大會無寸進 利益攸關傷感情

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旨在為緩和全球暖化的國際性長期合作打開缺口,不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明爭暗鬥,還有一眾可能遭受沒頂之災的小島國家顯得孤立無援。愈是深入討論減排責任的分配和相關融資安排,這種互不信任的局面愈加一發不可收拾。

正當氣候大會周一進入關鍵的部長級官員談判,一眾非洲國家代表不滿協商會議對《京都議定書》欠缺支持集體退席。非洲國家首席談判代表卡邁勒投訴,《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兩位主席,於上周提交談判報告前未有徵詢非洲國家意見,令她們在談判中完全被邊緣化,架空《京都議定書》顯然是要讓雙軌制談判脫軌。

富國窮國分歧加大

《京都議定書》只規範發達國家的減排標準,對發展中國家未有設限,故後者希望延長《京都議定書》有效期,並懷疑發達國家主張將雙軌談判「合二為一」,企圖拋棄《京都議定書》在減排方面訂立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有非洲國家的談判代表甚至認為,要發達國家償還他們過去欠下的「氣候債」,《京都議定書》至關重要。富國貧國分歧加劇有見及此,《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文本於大會全會獲優先討論,總算大事化小,但富國與貧國之間的分歧和互不信任顯然進一步加深。

發展中國家陣營堅持發達國家在二○二○年前,按九○年水平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四成,中印等亦基於發展階段實際考慮,未肯訂出絕對減排目標。被指欠大筆氣候債的富國,也未見大力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對發達國家每年一百億美元的資金承諾表示不滿,稱若將其平均攤分到發展中國家人民頭上,每人分得不到兩美元,連在丹麥買杯咖啡也不夠。蘇偉說:「也許是我的聽力不好,我同事說,兩美元還不夠買塊棺材板。」

有報道指,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卅多個主要國家代表,試圖藉「秘密會談」引出協議,但僅能確認分歧仍然嚴重、不歡而散。減排責任和融資此等涉及重大經濟利益的問題再談下去,難免傷害彼此感情。在互信基礎愈見薄弱的氛圍下,尚有數日便閉幕的氣候大會又能再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