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內地各地方政府駐外辦事處一直予人腐敗、公款營商等形象,民眾要求改革之聲不絕。山東濰坊市最近以完成歷史使命為由,高調宣布撤銷包括駐北京、上海等十一個辦事處,更主動公布部分駐外辦因經營不善,欠債數千萬元,各界嘩然。其撤辦舉動亦引發外界對其他地方政府駐外辦去向的關注,但有內地學者認為,駐外辦仍有存在價值,不應一刀切全部撤銷。
濰坊市當局於今年一月下發《市政府駐外辦事機構改革實施意見》,宣布撤銷駐北京等十一個辦事處,並於上月底完成所有裁撤工作。濰坊市人事局副局長張廷貴表示,濰坊市駐外辦普遍成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已經存在廿多年。當時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駐外辦主要負責提供訊息服務、採購原材料、推介產品、招商引資等工作,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訊發達駐外辦功能褪色
而設立於一九八六年的濰坊駐北京辦事處最重要的職能是政務聯絡:「駐京辦要替地方政府到國家部委聯繫,地方來甚麼人,要見甚麼人都要由辦事處提前聯絡好。」
不過,隨着社會經濟發展,駐外辦的功能已逐漸褪色:「駐外辦大多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其職能已大為弱化,一些辦事處名存實亡,資不抵債,沒有存在的必要。」張廷貴表示,現在不再需要物資調劑,加上交通通訊高度發達,大量聯繫通過電話、電子郵件隨時隨地可以辦理,即便是招商引資也已委託市場中介進行,駐外辦可說是已完成歷史使命。
亦官亦商長期為人詬病
另一方面,駐外辦腐敗問題及亦官亦商的身份一直為人所詬病。如濰坊市大部分駐外辦為彌補經費不足,均打着政府的旗號做生意,但由於經營不善,其中兩家辦事處已累計欠下二千多萬元債務,而蝕了的錢要由政府財政填數,更加大當局將其撤銷的決心。
濰坊市政府撤銷駐外辦後,外界關注其他地方政府是否倣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昕認為,雖然駐外辦原本的職能已淡化,但仍有其存在必要。他建議地方政府可透過轉型,以準市場化模式繼續運作,在為地方百姓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並可提升其經濟效益,同時減少為人所詬病的腐敗問題。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