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搶IT人才

香港解決人才流失,以及搶人才,不可能單單着眼於高薪已有成就者。一來他們為甚麼來港,若說香港有各種制度優勢,為甚麼他們不是早已來港,現在香港提出了甚麼額外的吸引力?香港提供的商機,亦有何與以往不同呢?相反地,中美矛盾益劣,美國和西方制裁的威脅嚴重,即使目前還是有限,觸不及專業界的大多數,但今後惡化的機會頗大。對企業、對個人,現時最大的風險是政治,美國式的意識形態和經濟措施乃至科技的武器化,已經不顧國際或西方一直推崇宣傳的原則。中美關係不可能暖化,香港總的要受池魚之殃。來自西方,或希冀在西方發展的人才怎麼會來港呢?
當然,中美交惡,出自美國的制裁與歧視,在美國和西方的中國人才,不管是入了籍與否,都大有可能自願或被迫離開,香港應該可以爭取他們來港發展。可是,一是要讓他們有發展的條件與機會。他們多是科技人才,不是企業,便需要有企業或組織的載體讓他們可落戶,安心發展。或許香港可與內地合作讓內地在港設立企業和科研組織讓他們留在港發揮才能。可是,香港的配套不足,一切要重新建立,遠水救不了近火,反而內地資源條件與政策更為合適。各地也在競爭吸納回歸的人才,香港有何優勢去參與競爭呢?
香港的戰略或許應該與內地有所分別,集中招攬一帶一路國家的優才,以及被美國西方制裁的國家的人才。目標不是已大有成就者,他們的要求未必是香港可應付。而是廣大的中青年人才,有知識、技術,但有待適合的環境發展,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包括東歐、西歐,香港的條件應更具優勢,也有一國兩制的特殊制度文化的吸引,以自由港的性質更易讓來港者以新移民普遍的勤勞刻苦來成就創業,益己利人。
香港着重吸納的人才不應是金融方面,那是大企業和愈來愈政治化的行業範疇。一如當年猶太人從瓦解的蘇聯前往以色列,今天俄國人往格魯吉亞,盡是IT人才,特別是軟件人才,不需要大企業的科研條件,而是憑創意、技術而發展。當年便造就以色列科技之國,今天若香港能着力吸納這方面的人才,應該更勝阿里巴巴的杭州、騰訊大疆的深圳,香港可恃的是國際化,未來的優勢也是國際化。
搶人才應知己知彼,有所迴避,有所選擇,才可有更快的成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