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港產優質農作 擴闊產業根基

正當東京奧運會閉幕之際,不少人還會記得日本政府在數月前,已開宗明義指會將核廢水排入大海,周邊地區的農業生態勢必受到影響。由是觀之,身在香港的我們也不得不留意食物的來源及生產地。適逢香港政府近10年推動政策發展農業,藉此希望日後本地能建構出更多的農業品牌,讓市民享受到優質安全的食物。

早於2016年的施政報告,時任行政長官提出「新農業政策」,提出設立「農業園」協助研發農業科技,以及提供農業商務培訓的基地,促進知識轉移發揮生產力。另外,亦會覓地設立「農業優先區」,作為長遠穩定的農業用地,使業界能夠進行適切的耕作投資活動。當局更設立5億元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以推動有關技術研發、品牌營銷及舊地復耕等項目。

及至去年的施政報告,政府預期「農業園」將會分階段逐步完成,在新界古洞南的相關工程亦已展開。不過,有關「農業優先區」的規劃研究,其實早於2018年已展開,但直至今年5月在一個立法會委員會上卻透露,仍需數年才能完成相關的工作。雖然優先區所涉及的農地超過4,000公頃,但一個研究卻花上5至6年的時間,就的確有點蹉跎的感覺。

事實上,若然當局有心發展農業,不一定要先在農耕土地上開展工作,反而市區亦有可為的空間。以今時今日的科技,農作物不再局限於傳統土地之上,近十數年興起的水耕菜或魚菜共生的模式,就可將整條生產線搬至工廈所設置的溫室之中。台灣早已發展出完善相關的產業鏈,不但能為當地提供安全的優質蔬菜,更能成為推動農業教育的理想場地。

工廈種植 障礙重重

然而,香港的「工廈種植」沒有想像中簡單,而大部分更是受制於政府的框框之內。舉例來說,當局在較早年間曾認為相關活動不符合工廈的土地用途,亦有進行過相關的執法行動,要求涉事的單位還原至符合要求。另有業界曾經表示,當局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手續相當繁複,最終只能放棄申請發展「工廈種植」。

香港要發展農業,斷不會是行走自給自足的道路,而是要發展香港農作物獨特的品牌形象,故重視科研以及跳出原有框架,將是政府需要深刻思考的功課。不管尋覓農地也好,發展「工廈種植」也好,均宜有更具彈性的做法,否則產業只會是愈管愈死。甚至乎,不妨考慮將農業政策置放於經濟發展的範疇之中,總比現在由食衞局負責來得合宜。

幸然,香港的科研實力是達到國際頂尖水平,而近年香港城市大學成立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對本地的食物安全及農業發展均有積極的作用。假以時日,香港應可以將本地農業推上一個高度,為本地市場提供優質作物之餘,亦可將產品暢銷至周邊地區,擴闊我們本身的產業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