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醫生霸權

現時全球各地均出現醫生荒,惟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目前本港每1,000人有兩名醫生,相比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名)和澳洲(3.8名),表現明顯遜色。而本港1.5萬名醫生當中,45%於公院工作,卻處理九成醫療服務,2020年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分別欠缺660名和49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很多醫生因不勝負荷而離職,形成惡性循環。隨着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公營醫療系統更接近壓力爆煲邊緣。

鑑於醫生人手短缺日益嚴重,政府將於下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讓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執業。筆者認為公營醫療人手緊絀早已不是罕見的事,患者由小病等到大病、大病拖至冇命屢見不鮮,單靠增加本地培訓醫生學額未能解決問題,故引入合資格境外醫生不啻是其中一個可行方法。

惟部分醫學界人士的「保護主義」亦再次浮上水面。陳沛然議員表示,港府忙於抗疫仍推此修例,「除了政治外,我想不到其他任何原因」。他又提到,基本上政府未曾就政策游說業界或計劃游說。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則稱,曾接觸過部分非本地醫生,雖然他們懂得英語,但只限於書面溝通,認為只有考試才能真正評估醫生水平。

上述評論明顯是故意刁難,港府並非沒有游說,而是過往業界堅持不接受、用各種方法延緩境外醫生在港取得正式執照。其實已有國家(如新加坡、英國及澳洲)設有不同機制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滿足條件後便能取得正式註冊,顯然考試並不是唯一取得正式註冊的條件。何況相關人才即使有資歷、屬專科醫生,來港後仍要於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年,醫人無數,相信已有足夠把關。

最重要的是公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動輒以年計,不少病人含恨而終,箇中痛苦這些醫生是否明白?常把專業掛在口邊,但只顧維護專業霸權和自身利益的醫生正是自我踐踏專業。正所謂醫者父母心,希望醫生們能反思當中意義,盲拒境外醫生,最終受苦的只是全港大眾。

根據政府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修例或未能完全解決上述問題。港府必須敢於突破現時的思想框框,考慮再增加本地培訓醫生學額,並把引入境外專科醫生之門再打開一點,向全球招聘醫生人才,讓所有合資格的境外醫生均可來港服務,以紓解香港醫生荒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