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昨日頭版報道屯門河未活化先醜化,變成「垃圾河」,大量垃圾、油污漂浮,連廚餘都倒進河中,發出劇烈臭味,炎夏陣陣熱風吹來,更加令人難以忍受。屯門河貫穿整個新市鎮,逾48萬人口每日都要面對臭河,就如流行曲歌詞所描寫,「呼吸都有害」。
香港變成臭港,河流污染遍布各區,沙田城門河可說是新市鎮臭河的祖宗,多次爆出污水事件,五顏六色,2018年10月5日,港鐵火炭站至桂地街一段城門河呈螢光綠色;去年10月13日,大圍文禮閣對開一段城門河變成藍綠色;去年12月11日,河面出現神秘油污及百多條死魚,水面呈現奶黃色的油污,懷疑是違規排污導致;今年1月,該河水質突然變成「奶昔」般藍綠色,散播漂白水般臭味,有人拍到污染物由港鐵大圍站對開一個排水口排出。
環保署曾回應說,河水酸鹼度正常,沿河一帶未發現非法排放或可疑污染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部門交出這樣的答案,自然是代表不用再跟進,懶理有圖有片為證。以往有污染個案被揭發是地盤的染料缸破穿,白色的染料流到城門河,當局若認真追查源頭,豈會容忍河水再三變色?雖然河水並非供飲用,但污水破壞生態,亦對居民健康造成隱憂。
官僚辦事一脈相承,就像屯門河惡臭事件,環保署、食環署及渠務署等部門都是互相推卸責任,如同「三不管」地帶。本報在3年前亦已揭發多個部門懶理三無大廈「駁錯渠」,污水渠誤駁雨水收集系統,藍巴勒海峽成為「臭海」。申訴署炮轟屋宇署及環保署未有盡職責,雖然大快人心,但鬧完有甚麼用,會有改善嗎?政府若果有心撥亂反正,便應該成立跨部門小組,合力徹查污水事件,絕對不能容許同類事件一而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