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雲流水:小修小補

本身是律師的議員何君堯日前在立法會會議上形容,行政、立法及司法關係猶如「三人四足」,雖然行政主導,但若被其他兩「足」拖着不是辦法,應該把握契機作出改革,重申司法改革刻不容緩。

何議員是法律專業,一語道破司法制度問題造成的隱憂,不單止是法律上,甚至牽涉整個城市的運作,司法亂象即是特區禍亂的根源。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本身司法制度已經存在不少漏洞,前年反修例示威暴潮,案件如麻,一下子撕破了平時所謂「公正」的面紗,不少法庭裁決及法官言論惹起爭議,判決猶如俄羅斯輪盤或賭博,遇上黃官就連擲汽油彈都會被放生不用坐監,「三權分立」只是掩飾司法獨大的真面目,有識之士力促司法制度進行徹底改革,但司法機構是既得利益者,叫他們自己革自己,真是「睬你都傻」。

有法官被市民質疑裁決不公,投訴法官的數字顯著上升。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本周五召開會議討論改善投訴法官機制的改進措施。面對改革壓力日漸加大,司法機構有關人士知道不能坐着甚麼都不做,拋出一個投訴法官行為機制的方案,主是設立專責法官小組以及諮詢委員會,以兩層架構處理,由小組負責調查,將報告交予調查委員會處理,最後會將諮詢委員會的工作連同投訴的統計數字於司法機構年報中匯報,預計在2021年第3季推行相關措施。

細心看看,新機制的第二層架構由法官及社會人士組成諮詢委員會,對投訴作出監察和給予意見,委員會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擔任主席,而委員會提出的意見,亦是交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作出最終決定,換言之,生死大權依然掌握在司法機構首腦手中,這和以前有甚麼大分別?諮詢委員會加入社會人士,角色究竟有多重,不言而喻,說穿了,只是政治花瓶,點綴了一下,向公眾交差。難怪各界對所謂改革都非常失望,望穿秋水,等到如今才提出改善投訴法官機制,但只是小修小補,並沒有達到公眾要求的徹底改革。法律專業團體的回應可圈可點,認為該諮詢委員會僅屬諮詢角色,指出改革之後,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仍會就每項投訴作最終決定,做法符合司法獨立的原則云云。

兜兜轉轉,始終都是回到「司法獨大」的層面,公眾需要是一個獨立的制衡法官機制,律政司一直置身事外,好像食花生看戲,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甚麼回事。司法制度習非成是,既得利益者抗拒改革,行政機關軟弱無能,立法會又不成氣候,三權不是分立,而是齊齊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