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札記:長者無機用

統計處於去年6月至10月做了個專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73號報告書),並於今年4月15日公布。全港約有599萬10歲及以上人士擁有智能手機,比2018年多18萬,滲透率由2018年的89.8%,上升至2020年的92.1%。65歲及以上長者擁有智能手機只有68.1%,換言之,超過三成長者沒有用智能手機。另外,15歲及以上,12個月內使用過流動支付的百分比是49.4%,其中77.9%及76.2%,12個月內使用過流動支付進行網購和實體商店付款。這兩個數字都是偏低,低至令人感到一個國際都市──香港竟是如斯落後。

首先,超過三成長者沒有智能手機,是不能接受,因為智能手機的功能多元化,特別是單老和二老,他們生活在狹窄環境,生活圈子也細,親友少,無人關顧的隱蔽長者,又未能獲得長者服務,生活枯燥,易生負面情緒和鬱結,智能手機起碼可以提供一些最基本和最低度的服務。若長者有了智能手機,可以:(1)加強與親友聯繫,包括與親友以短訊和視頻聊天,一click就得。(2)地區志願機構可以定時有效的聯繫長者。(3)觀看免費電影和電視。(4)聽收音機節目。(5)了解時事。(6)拍照,輸出圖像。(7)玩遊戲。(8)瀏覽網頁。

這些功用,完全可以協助長者改善一些基本生活情況,然而現時社署只資助綜援長者平安鐘,但平安鐘或平安手機並非智能手機,得物用處有限。筆者建議:(1)社署應盡速改善現時相關政策,提供長者智能手機,與平安鐘計劃合一。(2)社署未改政策前,慈善家和企業可否與NGO合作,送智能手機予長者,提供課程教導如何使用智能手機,並資助智能手機月費一年。

該報告書亦反映了香港人使用智能手機作網購和流動支付平台比例偏低。手機功能一日千里,香港人應加速了解和接納手機的新功能。現時流動支付使用率低,應予推廣。筆者認為,以下原因可能導致現時的情況:(1)八達通已廣泛使用,無迫切性要改變。(2)香港網購服務因新冠疫症而增加,但郵費較貴,仍未普及。(3)不同企業和銀行有不同的支付方法,店舖未準備好又或者因手續費昂貴而不願參與。(4)香港人疑心重,不願意把個人資料廣傳。

建議:(1)世界趨勢都在取消實體貨幣(不使用也衞生些),應走向流動支付。(2)中介公司減低每次交易的手續費,以增加實體店舖的參與度。(3)政府應推動和鼓勵使用智能手機作流動支付用途。

統計處出了數據,相關部門是否應該參考和對相關政策作出改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