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札記:青年失業

政務司司長表示,最新失業率是7.2%,是17年來新高,當中15至24歲青年失業情況嚴重,高達3.5萬人,當中約一萬人為應屆畢業生,即大約每3個失業青年便有一人是應屆畢業生。一般認為,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和資歷淺,加上疫情熾熱,經濟環境差,自然難覓工作。但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卻反映,該公司曾以低於市值價錢向廠家提供用地建造先進製造或數據製造中心,但香港20年來均缺乏科技人才,令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當然,另一個可能是現時的教育制度以至教育內容,未能追上社會需要和發展。更有僱主說,由於2019年的反修例風暴,他們不願意聘請這兩、三年的大學畢業生,免得招聘了一些「搞事分子」。

社會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培育下一代接班社會,又怎可以與社會脫節?更有甚者,是大學的應屆畢業生被認為不懂科技,實在悲涼,究竟香港教育局所為何事?對得住下一代、對得住香港人嗎?

至於有僱主因為反修例風暴而避聘這兩、三年的畢業生,筆者理解,但僱主毋須堅持。曾使用暴力(利申,筆者一向反對暴力)的,有可能被繩之以法,但政治理想和立場不同,在多元社會內,應可同時存在。而年輕人總有一股理想和熱忱,理想化亦是可以理解,經歷2019年,香港人應把事件沉澱下來,客觀的找出因由,但面對這批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毋須太負面去處理。

對於年輕人就業問題,政府過於依賴傳統的方法去處理,對現時情況恐怕未足夠,也不能針對世情去解決。筆者認為,要處理現時年輕人的就業問題,首先要增加他們的職業技能,提升其能力,以加強其對就業的興趣。而且年輕人踏入社會,面對現實,亦自會有調校。其次是協助改變僱主對願意工作的年輕人的觀感,增加僱主僱用年輕人。

筆者估計這種情況可能維持幾年,故建議:一、設立「青年職業教育中心培訓計劃」,提供5,000至一萬個位,(a)計劃為期6個月至一年,凡25歲或以下失業青年,可申請參加,應屆畢業生優先接納;(b)計劃一半時間上課,一半時間安排在政府、NGO或私人企業工作;(c)課程主要是專項技術培訓和搵工技巧;(d)工作有薪金,政府包底至月薪一萬元。二、支持青年自僱或開辦小業務,政府可提供小額貸款,資助開業資產和提供稅務優惠。但參與者須接受由政府或NGO提供創業技巧訓練課程。

政府理政不能墨守成規,青年要創業有賴政府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