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則鳴:舊電池陰招用中立反中

昨天的《保持中立成抗中軟骨散》引起讀者興趣,問筆者港府未中軟骨散時是甚麼狀況?今天舉一些例子拆解香港管治狀態的變化。二戰後直至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前的幾十年間,英國在各個方面都是採取極端的高壓、封鎖、愚民、奴化教育政策,用殘酷統治手法和控制手段鞏固英帝國的殖民統治,策略上時鬆時緊,但總體的殖民統治方針堅定不移,從來沒有甚麼中立。港英政治部直接聽命英國情報部門,執行高壓政策和監控打壓的特務工作,廉政公署也作出巧妙配合,法庭法官效忠英國王室從不隱晦,高級公務員工會被法庭裁定不得參加推委會的理由便是不能雙重效忠。歷史鐵證港英管治時代的官場完全沒有政治中立或公務員保持中立那回事。

中英就香港問題較量至回歸前,港英在地方管治方面的政務處和政務官體系,便完全發揮了輔助英國和港英當局對付中國的談判鬥爭、配合營造民情民意炮彈,實施撤退政策和種種所謂還政於民的方針和措施。英國要搜集真正的民情民意,民政處便會全方位配合「收料」,街坊社團首腦、屋邨互委會、街市阿叔大媽的心聲言論,天天上報港英情報中樞,並反饋給英國決策當局。英國要製造民意,炮製信心危機,各區政務專員便四出與地區領袖打招呼,助理專員、行政主任,連民政處芝麻綠豆的小吏們都自必然馬首是瞻,全處動員,街坊會、商會、法團互委會等大小領袖無不心領神會,跟着節拍起舞。這就是港英年代行政主導的功力了。所以,港英舊電池標榜香港公務員的「中立」立場時洋洋得意,只是「呃」那些沒有政治閱歷的初哥罷了。

陳方安生在政務司司長的位置退下之後,手袋黨的影響陰魂不散,並且真正發揮作用。這個時期開始直至今天,「公務員要保持中立」之聲高唱入雲,是用來抵制「港人治港」的最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