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香港區議會瞎折騰

香港一位學者30多年前寫了一篇關於香港社區領袖和地方政治的文章,所謂社區領袖和地方政治,就是區議員和區議會。那時的區議會、區議員默默無聞,毫無作為;今日的區議會、區議員登堂入室,風光無限,直接介入香港建制政治鬥爭。

過去的區議會、區議員幾乎完全政治冷感,現在則政治狂熱,成為政治鬥爭的第一線人物,個個胸懷大志,野心勃勃,尤其在反修例暴亂的區議會選舉中,主張「港獨」之人乘風破浪,一窩蜂選入區議會,之後就要殺氣騰騰拿下立法會,要在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掀起奪權大浪。不過,物極必反,《港區國安法》一出,區議會的作用,那些得意於一時的亂港議員,就要打回原形,鳥獸散也。

根據該學者描述,當年從事區議會工作的「領袖」對「社區感情並不充沛,也談不上社區團結精神」,因為「通常有助於建立社區集體個性的因素——如歷史、文化、政治——在香港社區相當薄弱」,整個社會氛圍是政治低調,「自然產生低調社區領袖」,區議會之間關係鬆散,各自為政,對於社區工作,「領袖本身也缺乏動力和衝勁」。

這些區議員其實更「傾向於信任權威、精英制和家長統治,對區內居民難免隔閡」。那時候的香港,英倫為了對付「97問題」,推出了政制改革,要實施民主普選,把香港權力移交給「本地人」,《中英聯合聲明》也已簽署,北京認可香港政制逐漸走向民主,此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重要內容。

97年後,這個變化是緩慢的,區議會是諮詢組織,沒有法定權力,區議會服務對象是該區居民,只可向政府就該區事務提出意見。然而,97後的香港在選舉政治衝擊下,一切都變得政治化,一切都在政治狂熱中互動,一切利益都可以通過政治博弈爭取。於是,區議員遂成為立法會選舉中的「超級議員」,可以有100多名議員進入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儼然是掌握政權力量的重要分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