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認知行為治療 青少年有覺好瞓

失眠影響身心健康,有文獻指出多達10%至36%青少年自青春期便有失眠徵狀,有失眠家族病史的人,失眠風險更是一般人的3倍。有大學進行研究計劃,發現認知行為治療能將高危青少年的失眠風險減低71%,並證明失眠能夠預防,有關研究已刊於國際期刊《兒科雜誌》(Pediatrics)。

香港中文大學聯同香港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布拉瓦爾大學心理學院,於2015年至2017年開展全球首個針對高危青少年的「預防失眠」隨機對照研究。團隊邀請於本港就讀中學、有失眠家族病史,以及輕微失眠徵狀的242名青少年參與,將他們分為「預防失眠組」及「對照組」,前者須接受為期4周、每周一節60分鐘的小組治療,如每星期記錄及檢視作息習慣,並參與小組,糾正與睡眠相關的負面想法和憂慮。

數綿羊反而更難入睡

結果發現,「預防失眠組」的青少年失眠發病率為5.8%,較「對照組」的20.7%低,失眠風險亦較「對照組」低71%。與此同時,「預防失眠組」的青少年總睡眠時間有提升,日間嗜睡情況有改善,並培養了良好睡眠習慣。

參加計劃的Tommy表示,其父有失眠問題,他讀中學時亦同樣受失眠困擾,經常睡不着、在床上輾轉反側,試過「數綿羊」反而更難入睡,翌日精神差,嚴重影響學業。他認為計劃令他明白失眠並不可怕,失眠時會按治療師所教,起來讀書、看雜誌,到有睡意才到床上進睡。他坦言,現時每月仍會偶爾睡不着,但情況已較以往改善。

患情緒病機率高3倍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指出,現時失眠的定義為3個月或以上、每星期3次或以上,持續出現睡不着、經常醒、早醒等情況,並影響日間精神。而失眠出現規律不一、持續時間長,對青少年有很多不良影響,例如令他們日間疲累,患情緒病的機率會較一般人高兩至3倍,亦影響認知功能和身體免疫系統等。

雖失眠問題常見,有些人甚至因失眠發展出夢遊、睡食等病症,但榮提到,目前只有10%本地青少年曾就失眠問題求助,他期望未來進一步探討預防失眠計劃如何在更多層面應用,如於更多學校推行、發展電子化資源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