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資本擴張有罪 權力擴張無度

內地官媒日前宣傳企業家精神,高調讚揚了華為任正非、騰訊馬化騰、小米雷軍等人,獨缺馬雲。對比前兩年馬雲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改革先鋒」,箇中冷暖,令人唏噓。去年官方在臨門一腳之時叫停了螞蟻集團的上市,隨後多次進行監管約談,態度強硬,馬雲自此鮮有露面。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明確定為今年8大重點任務之一。馬雲的遭遇,只是一個縮影。官方將矛頭都指向民營經濟巨頭尤其是大型互聯網平台企業,罪名包括在市場壟斷、無序擴張、野蠻生長、風險隱患積累等問題日益凸顯、過多聚焦於流量變現而不注重原創性和基礎性創新等。

在螞蟻集團之後,約談日益成為家常便飯。阿里、京東、騰訊、美團、拼多多、滴滴等互聯網巨頭,都被市場監管總局與商務部召見約談。譬如,對各大互聯網巨頭介入社區團購業務亮紅燈,官媒批評這些企業只顧短期逐利,「只惦記着幾綑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而忽視了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

顛倒導向 扼殺創新

問題是,這些民企即便還不夠「星辰大海」,但起碼幫助老百姓享受到了水果白菜的便利,商家與消費者雙贏,又帶動了就業,也不違法,怎麼就要被綑綁示眾?而那些依靠壟斷攫取巨額財富、耗費大量公帑的一眾國企,則是既沒有水果白菜,也沒有星辰大海,卻無災無難穩坐釣魚台,未免有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之嫌。

防控經濟風險本來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判斷資本擴張是「盲目」的?當年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城市的個體戶、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何止是「盲目」,簡直是大逆不道,冒着坐牢殺頭的風險。「盲目」的從來都是在行業領先的民企,而國企從不「盲目」,由於體制束縛與嗅覺遲鈍,國企慣於後知後覺,如今卻成了穩健發展的模範生。這種顛倒導向,恐怕會進一步扼殺創新。正如當年的計劃經濟、集體經濟,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最終只會陷入共同貧困。

在堅硬的公權力面前,再大的流量、再高的市值、再龐大的財富,只有俯首稱臣的份。一次約談就能夠立刻讓整個行業畏首畏尾,誠惶誠恐。政府真的比民間更能看透大趨勢?從聯產承包、個體戶,到現在的互聯網巨頭,皆來自民間探索,無一是政府指導發展起來。反而等到民企壯大了,或以反壟斷、防擴張之威「卡脖子」,或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名進場「摘桃子」,軟硬兼施。

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關鍵就在於權力退出了相關領域,才使得市場活力得以釋放。這幾年一些國進民退、新公私合營已讓民企噤若寒蟬。姓資姓社、姓國姓民的「所有制歧視」再度甚囂塵上。政府的責任,首先就在於明確改革方向,穩定民間預期和信心。若權力大包大攬捲土重來,擴張無度,天天盯着企業指手畫腳,今日約談,明日訓誡,肆意干預企業經營,到頭來恐雞飛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