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正名「國民教育科」有所擔當

教育局在本月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函,公布高中通識科進行改革,由名稱到內容以及課時都予調整。對此,筆者甚表歡迎,是遲來的春天,遲到好過無到。

教育局並提出5個擬改名稱的提議,徵詢意見。筆者認為「國民教育科」是開宗明義的最佳選擇,當局應予積極考慮,毋須前怕狼後怕虎地用其他名稱。本周一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舉行京港澳研討會上就明確提出愛國者治港是港人治港的最低標準,是一國兩制的核心,總結了香港由「亂」到「治」的極重要經驗和重大原則。倘香港的青年學生全無國民意識和觀念,愛國者治港的基礎將從何談起?因此通識科名正言順地稱為「國民教育科」是非常重要。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綜觀新改革的原謂通識科的內容框架,包括3大主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平均每個主題課時由45至50小時,並新增內地考察,以「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為主題。課程的內容就是要加強同學對國家的認同,對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香港人。更何況自2012年國民教育被黃之鋒的「學民思潮」代表的反中亂港勢力推倒後,全港大中小學的學生被「本土」、「港獨」、「分裂」和恐怖主義的洗腦侵害,「黃衞兵」進一步變為黑色暴徒。從2014年非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亂、2019年「反送中運動」及隨後持續年半的反政府暴亂,數以萬計大中小學同學失智捲入「港版顏色革命」,高唱「港獨」歌,高舉「港獨」旗和英美旗幟示威,4,000多名學生被捕,佔了逾萬名被捕暴徒的四成,摧毀了我們的下一代。國民教育被推倒9年,9年中香港的大中小學便產生了反華反共的年輕「港獨」分裂勢力。可見要止暴制亂,除了《港區國安法》之外,必須固本培元,從根本的國民教育做起,這是政府的責任。

曖昧閃縮 矮化閹割

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改革通識科也不敢正名為「國民教育科」,甚至行政長官接受傳媒訪問時,還煞有介事地澄清通識科改革新名不是「國民教育科」,豈有此理,令人大失所望,林鄭太愛惜羽毛了!

教育局5個擬議的新名,完全迴避旗幟鮮明的「國民教育科」,其中3個名的「公民」行頭,不敢直接表述是國民。眾所周知,公民不等於國民,國民二字則涵括公民的內容。為甚麼教育局要如此曖昧閃縮,稱為國民有甚麼不好?有甚麼難言之隱?讓同學一讀此科,便明明確確做一個中國人,何等光榮?何等自豪?還有兩個名叫甚麼「國民與社會科」、「社會教育科」,完全矮化和閹割了國民教育的要求和宗旨。林鄭在上屆離任政務司司長時曾說:「官到無求膽自大。」可是現時官做大了卻膽子細了。希望林鄭特首也好,楊潤雄局長也罷,改革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和鬥志,不要怕橫逆,堅持正確正道。儘管一時可能受攻擊或抹黑,也要對得起後來人,尤其是後來的年輕人。正名「國民教育科」是不二之選,是對歷史和作為一個愛國者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