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當草非首次 保育只是假大空

港府向來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別看廢官煞有介事將保育掛在嘴邊,古蹟辦更早在港英時期已經設立,但這麼多年來,多少古蹟湮沒在推土機下,有目共睹。繼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險成最新犧牲品後,赤柱馬坑山徑兩座逾百年歷史的石拱橋又被揭發日久失修,古蹟慘被當草。直到本報介入,古蹟辦才施施然表示考慮將之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擺明不踢不動。

一個城市只有發展,沒有歷史,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這也是現今社會愈來愈重視保育的原因。然而港府反其道而行,大部分獲保留的歷史古蹟皆是由民間自救,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始獲政府重視。近期例子有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其古羅馬拱門結構在港極之罕見,惟古蹟辦最初竟認為沒有歷史價值,任由水務署進行工程,香港差點便失去足以媲美伊斯坦布爾世界文化遺產「地下水宮殿」的歷史古蹟。遠一點的例子則有港島半山景賢里,業主一直與港府洽商保育問題,但港府置若罔聞,直到業主出售並拆毀大宅,引起輿論沸騰,港府才提出以地換地保留大宅。

事實擺在眼前,港府所謂重視保育只是葉公好龍,古蹟辦更同擺設無異。最新一例是赤柱馬坑山徑兩座疑建於1800年代的石拱橋。記者到場視察,一大一細兩座石橋分別名為「老虎坑」和「獅子坑」,橋身結構大致完整,較大的石橋高約10米,闊約20米,外觀宏偉,較小的石橋也有一層樓高,惟兩座石橋的頂部石壆有部分石塊不穩而倒塌,須盡快修復。當區區議員追溯文件後,相信兩座石橋同1847年的赤柱道工程有關,當時政府同意興建一條連接香港仔及赤柱的道路,估計兩座橋均於該年興建,並從「老虎坑」後面約20米長的防洪去水口推測,估計有關建築同時兼具大橋及排水功能,甚具價值。

隨着市民保育意識高漲,古蹟遊甚有市場,加上本港滄海遺珠不少,只要港府加以修葺,提供配套,不難發展成保育徑,豐富本港旅遊資源,總勝過來來去去只有兩個了無新意的主題公園。很可惜,港產官僚鼠目寸光,口說保育十分重要,實質只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不將古蹟拆毀不罷休。更不堪的是,古蹟辦從來沒有認真發揮保留古蹟的功能,從全港僅有不足10條古橋被列為法定古蹟已可見一斑。事實上,目前積壓等待評級的建築物有逾200個,古蹟辦龜行蝸步,等候評級期間,不知又有多少古蹟慘遭破壞。尤其是古蹟辦於2017年決定將不屬於建築物的構建物列為暫時不作評級處理,包括水缸、防空洞、公園及界石等,以致大量特色構建物灰飛煙滅。

說到底,保育和發展並非對立,端視乎當局如何平衡取捨。新加坡和澳門面積比香港小得多,不少舊建築及舊城區卻保留完好,足證保育和發展可以並存。無奈港府從來只視保育為博取名聲的工具,光說不練,用完即棄,沒有通盤計劃,注定只能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