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精準外交

在混合戰爭成為戰略之後,美國在國際上打擊異己,再不是像侵略伊拉克那樣動干戈,也不願像在阿富汗大量出兵,而是高成本效益地推動「顏色革命」,策動別國的內戰。背後的原因,一是美國財力、軍力不足;二是如伊拉克與阿富汗的例子,美國的正規戰可以把兩國政府摧毀,卻戰勝不了其後的非正規戰爭,勞民傷財,損兵折將,但戰爭仍然膠着。

而混合戰爭模式着重情報和特種部隊,投入有限,而且勝可進,敗可退,不會陷於無止境的泥沼,「顏色革命」成效更大。例如烏克蘭,只用了數億美元現金,便可以推翻民選政府,扶植代理人上台,加上動員已經運作多年的輿論媒體和文宣系統,新增投資有限。即使效果不能長期化,再來一場「顏色革命」也所費無幾,這應稱得上精準的做法。

相對而言,中國的對外策略絕對算不上精準。一是求表面成績,求涉及的國家數目、資金和人力物力分散,不能集中產生大的效果。

二是仍然迷信市場與企業,像美國表面上的以跨國企業為主,卻學不了人家政府與企業的緊密配合協調,往往是中國企業的項目倒了國家外交戰略的米,政府措施也損害企業的利益,兩張皮互相拉扯。

或許中國要學的,不是美國在教科書教的假東西,而是美國實實在在執行的一套。中國才開始像電影《紅海行動》的美式特種部隊行動,可沒有美國混合戰爭中情報、文宣等各個範疇的協作,也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美國混合戰爭比不上中共的政治、情報和統戰工作的成功,捨近求遠,盲目迷信美國,相信是近年外交的一大敗筆。

趁國際政治經濟正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疫苗成為外交爭奪的重心,中國或許可以嘗試精準的對外戰略。例如由政府統籌,把大量疫苗充作外交資源,精準地投入有戰略意義的國家,協助它們迅速群體免疫來擴大中國的戰略關係。

一是集中小國,因為容易見效,吉布提、尼泊爾、塞爾維亞、老撾等可以免費援助,以求速效。二是着眼於地緣戰略,如伊朗(可以用石油換疫苗)、巴基斯坦、希臘、吉爾吉斯、烏茲別克、緬甸、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黎巴嫩等。

中國擴大生產,既可幫助本國疫苗產業的發展,也可提升相關技術。中國還可以與俄羅斯、古巴合作,購買它們的疫苗來作中國的外交資源,目的是盡快在疫苗短缺的政經空窗時,精準地布局,爭取國際同盟和戰略夥伴,提高外交投入的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