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大學教育與職業訓練

每年DSE放榜後,多數畢業生都希望通過大學聯招入讀資助大學,近年DSE考生5萬多6萬個不到,資助大學學額約1.5萬到1.6萬個,入讀率27%,這個數字算是合理還是太低?其實除了大學聯招的資助學額,香港還有自資院校的大一學額約5,000個,另可修讀副學位,之後再入讀資助大學高年級學士,或自資院校的銜接學士課程,合計香港中學畢業生的大學入學率已達48%,及得上一般先進國家。

大量增加大學生,對整體社會是好是壞呢?要看學生和家長對進大學的期望,也看社會的人力需求。如果大家明白上大學只是個人發展的一個階段,除了一些專業訓練科目外,拿到大學學位對日後的職業和收入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多些人讀大學應對社會的一般知識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當然是件好事,可惜香港社會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抱的是功利角度,簡單地理解為拿到大學學位後找工作比較容易,薪酬比較高,到畢業後投身工作才發覺現實與想法不符,可能對社會現況增加憤怨。

現實上香港的大學教育已算普及,大學畢業生供大於求,故他們拿到的薪酬已長時間停滯不前。據傳媒報道,去年大學生月薪起薪點約為港幣1.6萬元,而回顧1997年已是1.5萬多元了,即是說20多年來未見顯著調整。其他衣食住行生活開支都已漲價,兼且樓價高企,如果要買樓的話,收入與樓價差距更大,但大學生薪酬不前,長此下去,怎可能不增加新一代大學畢業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以美國為例,不少社區學院除設接駁大學的學位課程,也愈來愈多職業訓練課程,讓學生能學習職業技能,修讀後方便找工作。不少大學畢業生在社會打滾幾年,自知不足,重返社區學院讀職業訓練課程,好再找工作,香港的初級學院是否應考慮相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