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垃圾減4成 減廢藍圖又齋噏

港府一向「得個講」,政府昨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目標是落實垃圾徵費方案,同時把人均棄置量減少約45%,但未有實際時間表;同時推行「零堆填」,望長遠擺脫依賴堆填區,適時增設「轉廢為能」的焚化爐設施。有環保團體批評政府在舊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多項措施仍未達標之餘,新《藍圖》目標則欠進取,而且唯一有效政策是垃圾徵費,若未能通過立法,香港管理廢物政策便「死路一條」。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公布新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透過全民減廢、分類回收等六大主要行動,實踐「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新《藍圖》下,中期目標是通過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按2020年的人均棄置量,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提升回收率至約55%,兩者均為上次《藍圖》設下的目標。

舊措施未達標 又提新招

黃錦星指,香港人每日丟棄有3,000多公噸廚餘,估總棄置量約四成,望把廚餘「轉廢為能」,並把副產品堆肥「轉廢為材」,現時正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未來會把計劃擴展至沙田,預計將來拓展至多區,可處理1,000多噸廚餘,亦暗示會在港增設第二個焚化爐。《藍圖》指,政府將於今年推行廚餘收集先導計劃,期望每日收集的廚餘量逐步達到250公噸。

黃錦星指,除垃圾徵費草案正在立法會審議外,2013年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的其餘行動已全部落實,甚至有新增措施,形容「做到加零一」。但事實上,政府有多項措施未有達標,如2011年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1.27公斤,政府當時希望在2022年降至0.8公斤,但在2019年棄置量不跌,反升至1.47公斤,而2019年廢物的回收率亦只得29%,與55%的目標相距甚遠。另外,政府在2013年的《藍圖》亦有提到廚餘循環再造工作,然而在環保園的廚餘回收廠,因廚餘處理量未符合政府租約規定,去年7月已停止廚餘收集服務,即項目「爛尾」。

賴市民回收習慣未成風氣

對於多項措施未見成效,黃錦星「死撐」指由於垃圾徵費草案現時仍未獲得通過,加上成效受全球回收工業等因素,如內地停收俗稱「廿四味」的固體廢物影響,導致數字上未有一定成效。黃錦星指過去在減廢上有各種嘗試,「在創新過程中一定有的跌盪」,但減廢、減碳是大勢所趨,他坦言現時港人在減廢、回收習慣上尚未處於「靡然成風」(成為風氣),垃圾徵費為減廢「重中之重」政策,需要政府、工商界、市民支持,現時正與立法會議員商討,希望盡快可通過草案。

燒錢只搞硬件 事倍功半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批評,新《藍圖》多項政策均延續舊《藍圖》,目標欠進取,加上政府未有實際的法規措施配合,再花多錢在硬件上亦只是「事倍功半」。他形容垃圾徵費草案在舊《藍圖》是唯一一粒有用子彈,新《藍圖》亦如是,擔心若草案未能通過,香港管理廢物政策便「死路一條」,故過立法會的一關是關鍵。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