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札記:救命呀醫生

林鄭計劃立法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以解醫生極度不足問題。筆者認為這個政策遲了20、30年,但建議杯水車薪。大家若每日上午11點或下午4點,站在青山道和昌華街交界,會見到不少長者從明愛醫院出來,他們手上總拿着6、7個袋,裝有千粒藥丸。筆者好奇問了幾位長者,原來下次覆診是一年後,或兩年後,每天一粒藥丸,就需要700粒,要吃7種藥……

據筆者了解,長者要看專科,如眼疾、骨痛、「三高」等,都需先看普通科,再由普通科安排睇老人科或專科,除非是急症,縱使是早期癌症都要排3個月、半年、一年。筆者聽過最長的是兩年半。做窮人,做長者,千祈不要有病,否則不是病死,是等到死!為甚麽會這樣呢?

一、香港政府是孤寒鬼,根據世銀資料,經合組織各國平均醫療開支佔GDP有極大差異,美國超過17%,德法約11%,英澳超過9%,香港僅超過3%。香港經濟能力名列世界前茅,但醫療開支卻落後。

二、經合組織成員平均是每1,000人口有3.4個醫生,澳洲是3.8,香港卻只有1.9,新加坡也有2.5。若以3.4計,香港是欠1.1萬名醫生,其中單是公營醫院就需要4,800名醫生。但政府卻仍只按現時的比例,說全港只需要增加660人。縱然日後追到此數,醫療服務仍不能有質的跳躍!

就此問題,政府和醫管局應付式處理,包括增加醫生特別酬金,延長退休年齡,重聘退休醫生和增加資助醫科學生名額。但每年加入公營醫療服務的醫生數量是400、500人,而離職的醫生卻有300、400人。

單從醫療保險開支顯著上升,由2001年53億元,增加至2017年233億元,可看出私營醫療的吸引力,無與倫比。筆者在立法會時曾提出,醫生人數不可能滿足香港人健康和醫療需要,大家應從科學角度看,不論地方,其醫療培訓水平與香港相若的都可容讓他們來港,服務於公營醫療。待兩大學培訓人數增加時,外來醫生數目則可相應遞減。

醫療問題的根源是利益巨大。香港醫生收入在世界高位。這又怪不得在招聘外來培訓醫生時,香港醫生界堅持要考試。現時香港醫委會執業資格試合格率並不高,海外醫生少於1%,遠低於其他國家。

這不難令人認為,背後有人用考試制度來阻撓外地培訓醫生來港服務。醫療牽動着港人的生命和財富(醫療費太貴),若政府不決心改革,林鄭建議仍有那黑手的影子,保守而無力,只會杯水車薪,縱使有好過無,但作用真的不大!